主页 > 杂谈

明朝为什么会灭亡(深度解读明朝灭亡的各方面原因)

须宏才 2022-09-05 16:00:03 0

朝的灭亡绝不仅仅是某一个单一的原因,内忧外患,再加上罕见的自然灾害,这足以让许多历史上名垂千古的皇帝头痛了,更不要说是崇祯皇帝了。其中,明朝的经济问题、民间不同层次人群的矛盾、在自然灾害来临时朝廷的应对等等问题,都对明朝的灭亡有着一定的影响。

明朝是中国封建历史当中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

自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建立,到最后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共统治了276年。

在这二百多年当中,明朝也曾无比兴盛、繁荣过,虽然比不上大唐盛世,但是也有着洪武之治、永乐盛世等昌盛之时,让人们津津乐道。

明朝覆灭后,不同的人说出了不同的理由。

有人说,是因为李自成得骁勇,有人说,是因为清朝军队的能征善战,也有人说,是崇祯帝的无能。其实这些看法未灭都太过于片面了。

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明朝的覆灭非一人之错,也绝不是某一种单一的原因就可以解释的。

作为中国封建历史王朝当中,较为有“骨气”的朝代,明朝哪怕在弱小时也不曾向他国低头。

在明朝统治的历史当中,不曾有过割地赔馆、也不曾有过和亲纳贡,纵使皇帝被俘也不曾有投降一说。

然而就算是这样的朝代,也难免有衰败,覆灭的时候,今天我们就较为全面的解读下明朝灭亡的各种原因。

一、明朝朝廷内外的人为因素

1、朝廷内部的人为因素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为了稳定功勋之臣、其他官僚以及各个藩王之间的关系,曾经做了一套精细的部署。

在朱元璋的管理之下,明朝内部虽然仍有暗流,但却无伤大雅。

然而随着朱元璋为了个朱允炆铺路,以血腥手段血洗了大批开国功臣之后,这原本平稳的三方势力,其实已经出现了倾斜。

朱元璋病逝后,朱允炆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连忙开始了削藩之举。

奈何他根基未稳,手中又无可用之才,最后被他曾视为最大威胁的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从他手中夺得了皇位。

朱棣虽然成功地从藩王成了皇帝,但是他也认为藩王本身就是在王朝统治中,一个极其不稳定的因素。

于是,他非但没有停止对藩王的削弱,反而变本加厉、以怀柔手段收回了藩王手中的所有权利。

自此,朱元璋所设计的三方政治平衡彻底塌陷,藩王势力在明朝各方势力中,走下了舞台。

为了重新建立起一个稳定的朝中局势,永乐大帝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再创建出一个势力,来与另外的势力分庭抗礼。

就这样,宦官开始干政,太监势力成了明朝各方势力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直至土木堡事变。

土木堡事变后,明朝的官员分为了两派。

一派以宦官为首,拉拢一些亲近宦官的官员,另外一派则是朝中的其他官员抱团取暖。

两伙势力间分庭抗礼,在角逐中也是互有胜负。

可是,当所有的官员都卷入到权力的斗争当中,又有谁来真的为皇帝办事,为天下苍生请命呢?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天下是百姓的天下,如果天下百姓都对统治者不满,那这个王朝的灭亡,也就是时间的问题了。

因此哪怕后来崇祯将宦官势力剔除权力中心,但是这种失衡却早已将明王朝折腾得千疮百孔,哪怕崇祯再如何德才兼备,也无回天之力了。

2、朝廷外部的人为因素

明朝建立初,朱元璋颁布实行了户籍制。

简单地说,就是将每家每户按照所从事的工作,进行入户籍。

一旦入了户籍之后,不仅这一代人只能从事户籍上所注册的这个职业,他们的后代也只能从事这个职业,不得私自从事其他行业。

子承父业,这对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百姓来说本无可厚非。

可随着朝廷各个官员为了利益结党营私、压榨百姓,本只想安安稳稳过日子的百姓,却发现生活越来越艰苦。

随着明朝后期的官员腐败,许多行业都受到了冲击,仅以李自成出身的驿夫举例。

当时的各大驿站遍布大明各地,这本是官方用来传递信息、传送战略物资的交通渠道。

贪官污吏发现其中有利可图,于是不仅从中中饱私囊,赚取朝廷赋税,更是虚报员工数量,贪赚朝廷发的饷银。

最可恶的是他们还公为私用,将驿站变为了自己的产业,通过接私活来谋得报酬。

这无形中就加大了驿夫的工作压力,而这些官员们非但没有扩招驿夫数量,还压榨他们的工资,甚至少有不满就将其开除。

大名鼎鼎的闯王李自成便是其中的一员。

有道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为了维持生计,许许多多的“李自成”集结到了一起,开始针对推翻大明王朝发起了行动。

百姓对大明王朝统治的不满,就是明朝灭亡的朝廷外部人为因素。

二、天灾

1、明朝小冰河时期

自古以来,天灾便是让人望而生畏的存在,大型天的天灾更是足以让一个小型的国家直接覆灭。

不巧的是,在明王朝的皇帝们为了稳定政局而心力交瘁之时,明朝又遭遇了史上罕见的极度自然灾害。

明景泰四年山东下起了暴雪,“雪深数尺,人畜多冻死”。就连不冻之海的淮东之海都结冰四十余里,极为罕见。

明隆庆三年,广州附近又下起罕见的暴雪,“林木结冰,难以融化。”

明万历四十六年广州等地鹅毛大雪遮天蔽日,足足下了三天有余,积雪数尺有余,树木折断,飞禽走兽死伤无数。

在这种反复的极端天气下,许多难以维持温饱的百姓被活活冻死。

哪怕是有些百姓在极度的寒冷之中生存了下来,但是他们养的牲畜却纷纷冻死,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更是让许多百姓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本。

而严寒带来的还不仅仅是这些,小冰河时期带来的不仅仅是寒冷,还有干旱。

雪灾过后,紧接着就是旱灾。

崇祯元年,河北地区“赤地千里”,从崇祯三年到崇祯十七年,这十五年间河南更是迎来了九次大旱,甚至连被誉为母亲河的黄河都曾断流,其景象可想而知。

旱灾又让以耕种为生的百姓颗粒无收,以树木为食、以草为食甚至易子而食的人间惨剧不断上演。

百姓流离失所,灾民无数,而此时的官员们则不管不顾,仍然我行我素,造成了灾情进一步恶化。

2、鼠灾、虫灾

旱灾时期,草木不生,大批的蝗虫成群的飞进城中,与人抢夺本就不多的粮食,这更让百姓们的生活苦不堪言。

蝗灾过境一片荒芜,百姓们无奈之下,只好到处寻找食物。

众所周知,老鼠有在洞里藏食的习惯,于是许多百姓为了果腹,无奈之下只好挖掘鼠洞,甚至捕捉老鼠为食。

就这样将鼠疫带到了人的身上,又通过人与人的传播造成了鼠疫横行。

万历八年,山西各地疫情大作,十室九空,崇祯年间瘟疫再次爆发,陕西、山东等地相继受难。

以北京举例,据统计从暴发瘟疫开始,到李自成攻破北京,北京大约有二十万人受难,要知道当时的北京人口仅仅百万余。

哪怕是当时驻守京师的军队,也整整葬身了一半。

如此严重的灾害,哪怕当时明朝没有官员派别之间的相互争斗,最后的结果也不会好得太多。

三、外患

如果说明朝官员派系之间的斗争,以及各种天灾属于明朝的内忧,那么当时的女真族入侵,无疑就属于是明朝的外患了。

天灾横行,就连关外的女真族都受到了影响。

于是,他们不得不向关内的中原地区迁移,这就让他们与明朝间的冲突成了必然。

可是此时的明朝内忧不断,本就战力不高的军队还要前往各地平乱,哪里还有多余的战力应对女真族的摩擦呢?

最后的结果就造成了,明军既没有彻底扫除国内的起义军队,又没有抵住女真族大举入关,江山易主也就成了必然。

总结

无论如何,明朝也是统治江山近三百年,其中的发展过程,如今的我们清晰可见。

虽然明朝早已灭亡,但是通过上述种种原因我们可以明白,明朝的灭亡绝不仅仅是某一个单一的原因。

内忧外患,再加上罕见的自然灾害,这足以让许多历史上名垂千古的皇帝头痛了,更不要说是崇祯皇帝了。

此外,上述的这些原因,仅仅是其中的一些相对主要的原因,包括明朝的经济问题、民间不同层次人群的矛盾、在自然灾害来临时朝廷的应对等等问题,都对明朝的灭亡有着一定的影响。

可惜的是,纵使崇祯帝有着匡扶江山社稷的心,最后面对这早就乱成一团的江山,也有心无力只好以死明志了。

(0)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901574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