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杂谈

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张骞忍辱负重十三载的原因)

逮痴凝 2022-09-05 17:00:06 0

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是:天山北路:西安—敦煌—哈密—乌鲁木齐—伊犁—现原苏联境内—罗马。西域北路:西安—敦煌—哈密—吐鲁番—焉耆—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喀什—帕米尔高原—中亚。西域南路:西安—楼兰—且末—尼雅—和田—喀什—帕米尔高原—中亚。张骞忍辱负重十三载的原因:为“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司马迁称赞张骞通西域的壮举,有“凿空”之功,这绝非妄言。

“西安市玉祥门外,矗立着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

每当人们凝望这座“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对“古丝绸之路”上经济文化的繁荣景象充满遐想。

事实上,如今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起源于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西北部的祁连山与北山(龙首山、马鬃山、合黎山)之间,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长约1200公里,因地处黄河以西、形似走廊,故称河西走廊。其历代均为中原通向中亚、西亚的必经之路,不仅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河西走廊关乎一个国家政治经略、经贸促进、文化交融的宏图大梦。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两千多年前两次出使西域的“东方哥伦布”张骞。如果没有他“凿空”西域、打通河西走廊,也就没有现在的“丝绸之路”。

那么,张骞为何‬要两次出使西域?“凿空”西域途中都遭遇了哪些磨难?本文将一一揭晓‬答案。

首次西行: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

故事还要从西汉时期说起。

公元前141年,汉帝国已经运行了60余年,年仅16岁的汉武帝刘彻铲除异姓王,并平定刘姓诸王叛乱,使得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同时,自汉高祖刘邦起就一直奉行“轻徭薄赋”和“与民休息”的防御‬政策,彼时的汉帝国‬国力相当充沛,正处于国富民强的时代。

但军事和外交上的羸弱,却让这个国家被北方的匈奴王朝袭扰和压制了几十年。

匈奴始终是东亚大陆诸国的噩梦,他们曾经是亚洲大陆上最强大、幅员最辽阔的游牧部落,成为横亘在东西方之间的可怕力量。

秦末汉初之时,趁着中原形势混乱之际,匈奴杰出的军事统帅冒顿单于杀父自立,驱逐东胡、月氏等邻族一统大漠,建立起庞大的匈奴王朝,可控制的势力范围东起辽东、横跨蒙古草原,西与羌、氐相接,北达贝加尔湖,南抵河套平原。

这个王朝雄踞在高原大漠之上,俯瞰着东亚腹地,成为汉帝国最强悍的敌人。

面对被匈奴长期压制的局面,年轻的汉武帝不想再忍受这种屈辱,决心彻底改变这一切。

汉武帝刘彻登基不久后,从被俘获的匈奴军官那‬得到一条情报:居住在河西走廊一带且势力较大的月氏游牧部落赶走了乌孙人,而匈奴单于进入河西走廊后,又杀死了月氏的领袖,甚至把他的头颅做成酒器,新的月氏王渴望报匈奴的杀父之仇,但却力不从心,于是只好被迫西迁。

汉武帝刘彻觉得天赐良机,假若‬能联合西域的月氏部落,形成东西方向的双向‬夹击,必定可以打败匈奴。于是一个可以解除北方匈奴对汉都城长安威胁的战略构想,被提上汉帝国的日程表。

可遗憾的是,当时汉帝国‬几乎所有的谋臣武士都对遥远的西方世界一无所知,只知道向西渡过黄河之后,有一条河西走廊可以通往西域。

此时河西走廊的控制权牢牢‬地掌握在匈奴王朝的浑邪王和休屠王手中,月氏部落西迁后的下落也无人知晓。

穿过河西走廊前往西域寻找月氏部落,说服他们和汉帝国夹击‬匈奴,无疑是踏上一条死亡之路。

汉武帝刘彻‬决定公开征募敢于担此‬重任的勇敢者,也正是基于这种历史条件,让‬一代英才俊杰张骞登上历史舞台,施展宏图、建功立业。

张骞,字子文,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县)人。公元前138年,满怀抱负的张骞以侍从官(朝廷行政事务见习官)的身份挺身应募,挑起国家和民族的重任,带着匈奴人堂邑父和一百‬多名勇士,毅然地走上了征途。

自幼生活在富庶中原的张骞和他的使团一路向西、渡过黄河后,从扁都口进入了河西走廊的茫茫戈壁。

尽管出发前就对途中的艰苦与险恶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但随着日渐深入河西走廊,戈壁坚硬、黄沙漫漫、人烟稀少,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让他们倍感压力。

并且强大的匈奴王朝与中原王朝的对立已经持续了几百年,若是不幸撞到匈奴士兵,后果不堪设想。

正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正当张骞一行匆匆穿过河西走廊时,不幸遭遇‬了一支彪悍的匈奴骑兵,他们‬没有任何悬念的全部被俘虏。

匈奴的右部诸王立即把张骞等人押送到匈奴王庭(今呼和浩特附近),见当时的匈奴王军臣单于。

军臣单于在得知张骞使团此次的出行目的后,大发雷霆地对张骞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

站在匈奴人的立场,汉使通过匈奴地区、出使月氏绝无‬可能。就像汉帝国‬不会让匈奴使者穿过汉区,去南方的越国一样。

出乎意料的是,张骞和使团并‬没有被杀害,匈奴只是将他们扣留、软禁。

为套取更多关于汉王朝的情报以及拉拢张骞和其使团为‬其‬效力,匈奴王与张骞打起了“情感牌”,让一个善良的匈奴女子与他结为夫妻。

面对种种威逼利诱,这个男人不屈服、不妥协,虽然被囚禁在匈奴的营地,但他丝毫没有动摇为汉帝国‬通使月氏的意志和决心。

据《史记》记载,张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或许‬是‬由于他的性格和为人,匈奴逐渐放松了对其的戒备与管制。

公元前129年,在匈奴人监管下生活了九年的张骞,带着自己的随从堂邑父趁匈奴人不备,逃出了匈奴人的控制区。但他并不是要回长安,而是选择继续完成汉帝国交给自己的神圣使命。

可在其被扣匈奴期间,西域的形势早已发生了变化。月氏部落在匈奴的打击下分成了两支,大月氏选择背井离乡、迁居到中亚阿姆河流域,而小月氏则留在敦煌南山地区与羌人杂处。

当张骞得知这一消息后,毅然折向西南方向,与他的随从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翻越帕米尔高原,途径大宛、康居、大夏等西域数国,寻找‬大‬月‬氏的‬足迹遍及了‬天山南北和中亚、西亚各地。

今天的我们依旧无法想象两千多年前,张骞是如何在强大的信念支撑下,横穿大漠来到大月氏的。

由于阿姆河流域土地肥沃,大月氏游牧部落的生活方式逐渐演变成发展农业生产的状态,已无意复仇,对于汉武帝联合攻击匈奴的提议并不感兴趣。

公元前128年,张骞再三邀请大月氏王无果后,于是便动身回国。为了避开匈奴的控制区、以免遭到匈奴人的拦截,张骞决定改变‬返回‬路线,先‬通过青海羌人地区,再次翻越帕米尔高原,最‬后‬沿昆仑山北麓,经莎车、于阗(今和田)迂回北上返回长安。

但出乎意料,当时的羌人也成为了‬匈奴的附庸,时运不济的张骞又‬一‬次‬成为匈奴骑兵的俘虏,可令人惊奇的是:这一‬次‬匈奴首领还是‬宽恕了他。

公元前126年春,匈奴王军臣单于病逝,张骞趁匈奴内乱之机,带着自己的匈奴族妻子和随从堂邑父逃回长安。

二出西域:联络乌孙国,加强对外联系。

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带回来大量关于河西走廊和广阔西域的重要情报,不仅让汉武帝刘彻意识到河西走廊的重要性,并且极大地激发了汉武帝向西拓展的信心。

公元前121年,基于打通并有效控制河西走廊的战略意图,汉武帝决定发起河西战役。因博望侯张骞在第二次河西之战中贻误战机,被汉武帝免去爵位,成为庶民。

公元前119年,这时的汉帝国国力强盛、蒸蒸日上。汉武帝强烈渴望能建立一个疆域万里、威震八方,远方的人都要通过九重翻译来朝见的国家。于是再次征召从巅峰跌落谷底的张骞,任命其为中郎将代表国家出使西域。

与首次出使西域时相比,这次张骞率领的使团队伍庞大,随从人员三百、牛羊万头,并携带帝国产出的丝绸、瓷器、茶叶和牛羊币帛等财物,向西域进发。

由于河西走廊已在汉帝国的掌控之中,这一次他顺利抵达了西域的乌孙国(今伊犁河和楚河流域),表达了结盟的意愿。可此时正值乌孙国政局动荡,西汉王朝欲同乌孙结盟的政治目的再次落空。

但在乌孙期间,张骞派副使分道赴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和天山以南的于阗等地进行访问,帮助汉帝国与中亚、西亚及南亚地区建立起友好关系,各国纷纷遣使来汉,开始了经济、文化方面的广泛交流。

公元前115年,张骞回汉后,拜为大行令。次年病逝于长安,归葬汉中故里。

结语

司马迁称赞张骞通西域的壮举,有“凿空”之功,这绝非妄言。作为“华夏睁眼看世界第一人”,虽然两次西域之行的使命均未达成,但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的经历与所见所闻,让地处亚洲东部的中国视野大开,并且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后人也正是沿着张骞的足迹,走出了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

(1)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901574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