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杂谈

雍正的名声为什么这么差(历史上为何对雍正的评价不好 )

於玲珑 2022-04-07 15:24:05 0

首先是因为雍正登基之后大肆打压与他夺位的兄弟引发族内憎恨。其次因为雍正的新政太苛刻,导致他下面的员工和皇亲贵族对其不满,污蔑他篡位。事实上,雍正帝上位后开疆扩土,收复台湾,平定三藩,他一生勤勤恳恳,把国家治理的繁荣昌盛,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雍正皇帝可谓是民间传奇故事的宠儿,关于雍正皇帝如何不正当的弑父夺取皇位、如何以莫须有罪名处死功臣、以及如何被吕四娘以血滴子取命最终不得好死等故事经久不衰。

但是随着我们对雍正皇帝越来越深入的研究发现,雍正皇帝首先是一个极其勤劳的皇帝,在位13年光是朱批奏折的字就写了1000多万字,平均每天要写2000字以上。

不光如此,在这短短十三年里,他实行了一系列对清廷机制和吏治的改革,例如对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平定青海罗布藏丹津叛乱、设立军机处、在税收上实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等新ZC。

正是他的努力才使得“胡虏无百年之运”这句话没有一语成谶,日本学者也评价道:没有雍正,满清早就衰亡了。那为何这样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却在中国民间享有骂名?

追讨国库亏空

由于康熙皇帝晚年治国过于宽侑,导致吏治大大腐败。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大大小小的官员以“借款”为由,私自动用国库银两,借走之后就不还了。

这就造成了国库的亏空,亏空没有补上反而一任接着一任亏下去,最后竟有高达上千万两之巨!康熙皇帝又承诺“永不加赋”不能对百姓增加赋税,结果财政日益窘迫。

毕竟明朝就是亡在了财政上,雍正皇帝为了维持大清帝国的运转,下定决心追回这些官员的欠款,弥补亏空。

他下令:全面清查积空钱粮,要求各地严格执行,并责令所有亏空三年内全部补齐,不许派于民间。

这命令可不是说着玩的,雍正皇帝连自己的宗亲都不放过。

他的十二弟履郡王曾做过内务府主管,结果内务府也有亏空。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雍正向他的十二弟下了手。

最后为了还钱履郡王只好将家中器物当街变卖。不知道抄了多少家,杀了多少人,国库才殷实了,但雍正也因此在众多官员心中落了个贪财好杀的恶名。

实行一体纳粮

在雍正之前的历朝历代,官府都是没有对读书人和官员征收税赋和差役的,这是一条不言自明的潜规则。

在我国封建社会早就有“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因为如果没有读书人辅佐和维护统治,王朝将岌岌可危。那既然如此,怎么可能跟作为四民之首的“士人”征收税赋呢?

但是雍正皇帝秉承着为了缩小贫富差异,缓和社会矛盾,并且在不对普通百姓增加税赋的前提下提高国库收入,就硬生生的实行了“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项ZC,这可是历史上头一遭。

当然这当中也不乏雍正皇帝为了打压这些读书人和官员以树立君主绝对权威的原因。

但是此举则是赤裸裸的打击了当时的士族和乡绅地主,本来从来不用交税当差的读书人现在却要将收入分一杯羹给了朝廷,最终ZC没有贯穿整个清朝,但是无疑是大大惹怒了普天下的知识分子。

文字狱

最后就是雍正一朝红红火火的文字狱了。

雍正帝即位之后,为了巩固已得的胜利,借着文字狱一是用来打击之前归附诸王的势力,二是再次巩固满清政权的权威性,压制汉族士人的文化思想。

沸沸扬扬的“曾静案”实际上是在给雍正泼脏水,虽然雍正只是下令将审讯曾静的记录整理成册,对其中不利于自己的谣言进行驳斥,起名为《大义觉迷录》。

然而这本书关于曾静言论部分却成了宣传雍正争夺皇位的内容,说他如何谋父、逼母、弑兄、屠弟,以及贪财、好杀、淫色等。

如此一来反倒造成轰动效应,流传得更广,让天下读书人心中给雍正加了一条罪状。

由于雍正皇帝性格猜忌和过于狭隘,很容易觉得别人是要存心诽谤他、甚至刻意诋毁侮辱他,于是不止一次的大开杀戒。

不过古语有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虽然残忍的杀戮让百姓明面上不敢再有任何的激进言论,但是在百姓的心里由此也刻画了一张雍正皇帝刻薄冷酷的画像。

雍正皇帝做的这些事情最终得罪了天底下的官员和读书人,于是乎这些官员和读书人为了报复雍正,开始了对雍正的口诛笔伐。

但大多都是恶意造谣、无中生有的编出那些个传奇故事,并且被不断复制和传播到百姓当中。

作为百姓的口舌和首脑的读书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间对雍正皇帝的评价,最终一个满是丑恶形象的雍正皇帝进入了百姓意识中。

(0)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901574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