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杂谈

鸡精和味精有什么区别(味精吃了真的伤身还会致癌吗)

万庆 2022-08-13 15:00:51 0

味精和鸡精的区别:从外形上味精是晶莹剔透的条状,鸡精是粗糙的颗粒状;从颜色上味精是白色的,鸡精是淡黄色的;因为味精中的谷氨酸钠含有一定的钠,摄入过多的钠,对心脑血管健康不利,容易引发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

“味精吃多了伤害大脑,记忆力会变差。”

“我从来不吃味精,味精是化学合成的,鸡精比味精好多了”

“味精吃多了掉发,头发会变白,还致癌,鸡精也不好,我们家也不吃这些十多年了”

小编纳闷了,味精不是用来提鲜的吗,怎么还能有害呢?鸡精真的比味精要健康?别着急,真相马上揭晓。

一、味精是害人精还是好东西?

要知道味精是害人精还是好东西,我们首先要清楚味精的成分。很多人误以为味精是化学工业品,其实并不是。

味精的制作过程,和酱油、酒、醋差不多,都是经过微生物的发酵提炼而成的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属于天然的非必需氨基酸之一,具有增鲜的作用。谷氨酸钠发酵的原料主要有淀粉、醋酸、糖蜜等,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还有人说味精在高温下会释放出致癌物,所以不能吃。从理论上来说,如果在菜还没烹饪好的时候就加入味精,在高温的环境下,谷氨酸钠确实会转变成焦谷氨酸钠。

但目前尚无任何证据表明焦谷氨酸钠有致癌性,只是会使味精失去鲜味。更何况,味精在高温下生成的焦谷氨酸钠非常少,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味精是一种对人体无害的调味料,可以放心食用。

二、味精为何背上坏名声?

那么,味精为何会背上“害人精”的坏名声呢?这要从味精的历史说起。

20世纪初,日本一名化学家无意中发现,海带中含有的谷氨酸钠,正是让海带汤味道鲜美的物质。后来,中国化学家吴蕴初也从谷物中提取了谷氨酸钠,并将其命名为味精。

随着味精知名度的提升,关于味精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有动物实验发现,对某些神经非常敏感的小鼠大剂量摄入味精,会产生神经毒性。于是,慢慢就出现了“味精致癌”的传言。

可是,目前味精的神经毒性仅限于动物实验。研究人员表示,对于人体来说,味精要产生神经毒害,必须大剂量摄入。比如,一个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需要一次性吃下2斤的味精,才会产生神经毒害。现实生活中,谁会没事吃2斤的味精?

另外,多个国际权威组织都将味精归为安全类食品我国也独立进行了味精的长期毒理试验,结果也未发现味精对人体有害。

三、鸡精比味精更好?

除了味精,鸡精也是常用的调味品。有人对味精有偏见,却唯独喜欢用鸡精,两者有什么区别吗?

鸡精是一种复合调味料,主要成分是盐、味精和麦芽糊精等,一些高品质的鸡精会加入鸡肉粉或者其他肉类提取物。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教授李斌表示,其中味精约占40%,盐约占10%鸡精的味道之所以更加鲜美,主要还是味精在发挥作用

所以,两者都是安全的,吃味精还是吃鸡精,主要看个人喜好,并没有哪个更有营养或哪个对人体的害处更小的说法。

不过,鸡精也不耐高温,为了保持鲜味,最好在起锅前放入。还要注意,鸡精本身就含有一定的盐,如果已经放了盐,那么就要少放鸡精,以免导致盐分摄入超标。

四、虽然无害,但不可多吃

味精虽然对人体无害,也很少出现食用味精致病的案例,但是,专家提醒,味精还是要少吃,控制摄入量。

因为味精中的谷氨酸钠含有一定的钠,摄入过多的钠,对心脑血管健康不利,容易引发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

另外,不是所有人群都适合食用味精

对于婴儿来说,吃太多的味精,一方面会升高体内谷氨酸的水平,抑制钙、镁、锌离子的正常吸收,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另一方面,婴儿的大脑发育还不健全,无法抑制谷氨酸进入大脑。谷氨酸进入大脑之后,可能会损伤大脑神经。

俗话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味精“背锅”多年,在很多人心中已经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0)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901574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