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杂谈

私塾是什么意思(古代是不是人人都需要上私塾)

禹元枫 2022-08-15 19:00:12 0

私塾旧时家庭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场所。通常只有一个老师,依学生程度而个别指导,教材和学习年限没有一定,不同于有制度的学校。古代不是每个孩子都读私塾的,有钱的请教席先生,没有钱的读不起。

古代私塾只有一门课,就是语文,所谓的语文一般指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学生从小时候就开始死记硬背,不管有没有理解其中意思,从这一点来说,古代的学生也是很辛苦的。

一、私塾的由来

当代社会教育普及,在古代,情况则大有不同。古代人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家庭与宗族,唯有立志于进仕途者才会到正规的学校里去接受教育,这样的专门场所就是古代的私塾。

私塾是私学的一种,是中国古代社会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它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塾是富家大户聘请名师宿儒在家专门教授自己的子女;自设馆是塾师自行设馆招生,不拘姓氏。私塾教师的文化水平差别很大,既有名师大儒,也有粗通文墨的平庸之辈。

私塾在古代又称“学塾”、“教馆”、“乡塾”、“家塾”等,历史渊源很早,《尚书》中已有记载,单称“塾”。西周时期,塾是乡学的一种。一般认为,孔子创立的私学就应当属于“塾”。

私塾的名称是近代以来的事,最初人们把私塾分成“蒙馆”和“经馆”两类。蒙馆的学生主要为儿童,重点是识字和启蒙;经馆的学生则主要是成年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对科举。

私塾在设置方面,又分为“义塾”、“族塾”、“家塾”和“自设馆”等。义塾是公益性的,面向清贫家庭的子弟;族塾则属于宗族内部办学,往往设在宗祠内,招收本族子弟就读。

二、古代私塾教什么

古代教育水平在现代看来还是有些偏文科,毕竟古代没有和现代这样把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理科科目视作正统学科,对他们而言学好语文范畴以及部分算数就算是成材。

古代“私塾”更是被视为现代的学校教育,但是大多数也只教导文章、算术、治国概论、历史等科目,如果拿现在作比较的话,古代的“私塾”相当于高中(剔除理科科目)。

私塾先生多为一些科举失败者,开私塾来维持生计。上课时间也不是固定的,全看私塾先生,先生起的早,课就上的早,若是先生当天有事则放假。

在古代士农工商,商人排在后面,因此商人做好生意的前提就是算术要通晓。但是在士族和贵族阶级,他们只会读少部分的算术,社会普遍认为算术科目是商人学的,比较低等次。

古代私塾教育大多数如此,在及冠的年华,私塾先生会教习学生写文和发表自己的治国治家的看法,古代的科举大多数都是考这些。

私塾是古代社会的产物,对文化知识的传播、儿童的启蒙培养,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量存在的私塾为古代教育的普及起了很大作用。

三、古代私塾的传统文化价值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鞠躬,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

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私塾的教学时数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

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私塾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

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

总之,古代私塾伴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而长期存在,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争议,但是,它的存在,为中华传统文化发展与继承起到积极的作用,如今,虽说已成为历史,但是我们不可忽略它的作用。

(0)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901574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