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杂谈

鸠摩罗什一生简介(鸠摩罗什对佛教有什么贡献)

逮痴凝 2022-08-21 16:00:40 0

鸠摩罗什,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文,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呕心沥血地从事翻译经书的工作,备受瞩目和赞叹。

鸠摩罗什曾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红尘万丈的人间,有人成为诗人,有人成为疯子,有人选择及时行乐,有人遁入空门,四大皆空。世间万物原本并没有不同,人们的追求不同,便产生了不同,大梦一场,皆幻化为泡影。

鸠摩罗什,一个传奇而神秘的名字,一个人们在心中默念了千百遍的名字。人们说,鸠摩罗什是千古一僧,为后世留下了无数传奇。

人们还说,鸠摩罗什是离红尘最近的高僧,2次破戒,却仍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僧……这个永远身处迷雾之中的得道高僧,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一、少年哀愁

鸠摩罗什,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著名得道高僧,也是中国历史上十分著名的四大译经家之一,与真谛、玄奘、不空齐名。世人皆言:凡间不幸,有人选择皈依佛门,安然度日

事实似乎如此,鸠摩罗什的一生,坎坷而曲折,众人皆扼腕叹息。出身富裕人家,年少的鸠摩罗什原本应该有着快乐的童年。鸠摩罗什的父亲是天竺的国师,名叫鸠摩罗炎,鸠摩罗什并非汉人,而是千年之前的龟兹国人。

国师的地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年的鸠摩罗炎风光无限,鸠摩罗什也因此获得了众多好处。家世显赫,世代为官,按照原来的生命轨迹,鸠摩罗什可以接受家族的庇佑,实现自己的价值。

没有人想到,厌倦了官场生活的鸠摩罗炎辞官周游列国,于万千风景之中,他找到了那枝自己最喜爱的白玫瑰:鸠摩罗什的母亲。初见惊喜,再见倾心,几乎一瞬间,鸠摩罗炎被这个女孩深深吸引。

那个曾经将虔诚佛法当成生命的鸠摩罗炎毅然决然还俗,与自己心中的白月光成婚,诉说着一见钟情的绝美誓言

在人们看来,鸠摩罗炎遇见爱情是命中注定的,那个女孩从未接触天竺语,却好像在一瞬间无师自通,世人称赞她有灵气,也只有她能够与这个心甘情愿还俗的国师相配

成亲后的两个人十分恩爱,不久之后,鸠摩罗什出生了。年少的鸠摩罗什十分聪慧,总能够出其不意,这个家庭太幸福,它如同泡沫,绝美却易碎

鸠摩罗什7岁的那年,毫无预兆的与伤痛撞了个满怀。母亲无意之间看到了一座坟墓,她心生忏悔,毅然决然遁入空门,摒弃所有的悔恨,期望赎清自己的罪孽。命运便是如此弄人,有人为你还俗,亦有人为你入空门

鸠摩罗什母亲皈依佛门的愿望太过强烈,她甚至以性命相要挟,深爱着她的鸠摩罗炎于心不忍,同意了她的请求。

没有人知道鸠摩罗什母亲内心的真实想法,人们只是知道,鸠摩罗什,这个曾经家世显赫的孩子,这个被人们称为龟兹国智慧之子的神童,拥有了一段与从前大相径庭的人生

7年的鸠摩罗什跟随母亲出家,在天竺国游历,他拜访过无数的大师,对所有的佛法都烂熟于心

人们不知道如何评价鸠摩罗什的这段年少经历,原本幸福的家庭突然分崩离析,他失去了童年的快乐,这是一种损失。然而也正是这种损失让鸠摩罗什真正接触佛教,成为了一个深明大义的佛门子弟。

二、一代宗师,名满天下

将所有的佛门文化融会贯通的鸠摩罗什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他走上了游历各国的道路,以宣扬佛法、普渡众生为己任。栉风沐雨、傲雪凌霜,鸠摩罗什在日复一日的恶劣环境中行走着,心中的佛法便是唯一指引着它前进的光。

双脚踏上东土的土地之时,鸠摩罗什是惊喜的,他呕心沥血地从事翻译经书的工作,终成一代宗师,名满天下

人们始终相信,纵使是这样一个无视命运的人,依旧需要接受命运的安排。鸠摩罗什功成名就的时候,得道高僧曾经预言:如果鸠摩罗什能够坚持佛门清规戒律直到36岁,他将成为第二个佛陀

没有人对鸠摩罗什产生怀疑,那个永远严于律己,永远慈悲善良的人,为什么要去触碰自己当作最高信仰的清规戒律呢?遗憾的是,鸠摩罗什自己没有打破常规,却偏偏有人逼迫他成为自己厌恶的人

东晋十六国时期,各国战乱不止,人间一片混乱。公元376年,前秦灭凉,掌控统治权。公元382年,大将苻坚派遣吕光率领7万大军进攻西域,浩浩荡荡,势不可挡。进攻不久,吕光大破龟兹国,见到了声名远扬的鸠摩罗什

在吕光看来,鸠摩罗什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除了清秀的面容之外一无是处。他故意心存挑逗之心,用手段强迫鸠摩罗什娶了龟兹公主。作为一名僧人,结婚已经是大忌,然而更可怕的是,鸠摩罗什破了色戒

吕光看不惯鸠摩罗什的清高与孤傲,他将鸠摩罗什灌醉送入洞房,等待鸠摩罗什清醒之时,一切为时已晚

出家之人的信仰被人们存心破坏,鸠摩罗什将如何自处?令人意外的是,鸠摩罗什并没有自寻短见,他忍辱负重,继续宣扬佛法,与此同时,他潜心学习汉语,渴望有朝一日感化那片完全陌生的土地上的人们

吕光率领大军班师回朝的时候曾经路过河西走廊,鸠摩罗什提醒他必经之地将有山洪暴发,吕光一向讨厌鸠摩罗什,当时并未在意

谁知夜晚山洪突发,数千人的生命被灾难吞噬,黑夜中,鸠摩罗什一遍遍地念着超度的经文,尽自己所能给他们最好的结局

经此一战,鸠摩罗什的能力被吕光认可,他被请到了凉州,成为了专属佛法大师。为了纪念鸠摩罗什,吕光甚至修建了鸠摩罗什寺,褪去身上已有的光环,来到中原的鸠摩罗什成为了单纯普渡众生的大师

鸠摩罗什辅佐了吕光17年的时间,17年来,鸠摩罗什建立了自己的威望,成为了汉传佛教的奠基人

世上之事皆无定数,政权更迭亦是如此。公元401年,后秦姚兴皇帝带领军队进攻凉州,大军势如破竹,击退吕光,成为新一任的凉州之主。

鸠摩罗什是吕光的宠臣,却并没有被杀人灭口,恰恰相反,姚兴将他奉为座上宾。同样是坚定的佛教爱好者,姚兴将鸠摩罗什请到长安,官拜国师

作为君主,姚兴经常亲自带领大臣们听鸠摩罗什讲经,繁盛时期,有五千名僧侣跟随鸠摩罗什研习佛法。

汉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尽管民众有所涉猎,却依旧无法直接接触佛教文化。大多数的佛经都以梵文编纂,中原地区精通梵文之人甚少,因此翻译出来的佛经也难以理解。

为了进一步弘扬佛法,姚兴命令鸠摩罗什重新翻译佛经,与此同时,他派遣八百僧侣从旁协助,鸠摩罗什的译经场面颇为壮观。

鸠摩罗什几乎废寝忘食,将自己所有的精力投入到翻译中,《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横空出世,佛教文化进入繁盛时期。人们普遍认为鸠摩罗什奠定了翻译文学的基础

不仅仅只是因为他的翻译内容,更是因为他典雅而不失真实的翻译能力。如今流传的大千世界、一尘不染、想入非非、粉身碎骨等日常词汇都是鸠摩罗什的手笔,大量佛教思想传入中原地区,鸠摩罗什功不可没

正当鸠摩罗什名扬天下之时,意外悄然而至。"大师聪明超悟,天下无双,可不能使法种无嗣啊!"姚兴对鸠摩罗什身上的佛家血脉十分感兴趣,他希望鸠摩罗什留下后代,继续造福国家

为了延续香火,鸠摩罗什被迫接受了十名歌姬,第二次娶妻,第二次打破色戒,一名僧人,何其悲哀。

与十名女人相处,生下了两个儿子,鸠摩罗什的遭遇众人惊讶,也引来了众多僧人的不满。

同样遁入空门,同样将四大皆空的思想奉为圭臬,凭什么鸠摩罗什可以拥有俗世的一切?金钱、荣誉、地位、爱情,它们的诱惑太大,以致于众人蠢蠢欲动。

知晓僧人们的议论,鸠摩罗什没有言语,他将众人召集起来,将一钵铁真当场吞下,因此告诫他们:如果你们也可以做到像我一样吞下铁真,那么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效仿我,如果你们不能做到,那就按照原来的清规戒律要求自己

公元413年,鸠摩罗什于长安圆寂,化身一颗舍利子。逝后世人将其供奉于甘肃平凉的鸠摩罗什寺庙,至今仍保存完好,被人们瞻仰与供奉。

那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得道高僧,那个离红尘最近的僧人,那个备受争议的男人,终于走过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

三、强制与放纵

作为宣传佛法的高僧,鸠摩罗什的成就不容置疑,作为一个四大皆空的僧人,鸠摩罗什却连基本线都没有达到。

世人对其巨大的成就持有肯定态度,鸠摩罗什却依旧无法抵挡铺天盖地的指责与谩骂,一个红尘之外的人擅长红尘,凡间之人如何能够平静?

首先,放纵是人们的天性,也是人们的权利。人类历史发展漫长悠久,自由与自我是贯穿其中的永恒话题。

正如卢梭所说的那样: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选择自由还是放纵呢?鸠摩罗什这个矛盾体给出了人们准确的答案。

追随内心,将约束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在有限的范围内寻找生活的乐趣,如此才可以称之为真正的人生。

人们批判鸠摩罗什,无非是因为他违背了一个僧人最基本的行为规范,然而成为僧人的前提是鸠摩罗什也是一个人,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更有追求自己人生的权利。

鸠摩罗什本没有任何的错误行为,更不应该承受着四面八方的指责,如果追求自己的人生是一种错误,人们又有什么权力享受生活?成为僧侣原本没有低人一等,那些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谴责别人的人,其目的究竟为何?

显而易见,社会将僧人们当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不信奉佛教的人们眼中,他们是怪异的,一旦僧侣们打破了这些人的思维模式,他们近乎疯狂地向外输出自己的优越感,这是一种社会的弊病,与此同时,人们也在大环境中产生了病态心理

其次,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没有人应该替他人做决定。排除鸠摩罗什的巨大影响力,人们对鸠摩罗什的印象只停留在他娶了妻子,有了自己的孩子,他2次打破清规戒律,罪不可恕。然而人们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鸠摩罗什的内心。

回望鸠摩罗什的两次破戒,都是在君主的强制下实施的。没有人知道鸠摩罗什内心的真实感受,迫于无奈?留恋红尘?正如惠子所说的那样: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没有人身临其境地感受鸠摩罗什的生活,亦没有人能够替他做出遵守佛门清规戒律的决定。

最后,生前身后之事已然远去,唯有人的价值是永恒的。2次打破佛门清规戒律,鸠摩罗什却仍旧被称为千古一僧,他依旧德高望重。

人们怀念他,他让佛家文化的光芒洒遍中华大地,奠定了中原翻译文学的基础;人们敬重他,那个在破败的生活中依旧潜心研究佛学,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信仰的大师,曾经是多少人的救赎与安慰。

泰戈尔曾经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奋不顾身的追求与永不妥协的探索。生前拼尽全力,死后功过任人评说,这样的人生潇洒而丰富,足够精彩。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0)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901574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