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杂谈

为什么挖到太岁会死人(传说中的太岁真的可怕吗)

万庆 2022-09-28 20:00:15 0

太岁是各种黏菌类的大型复合体,截止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这种菌群超过1000种。很多人说太岁不详,因为它携带了各种菌,会危害到人的健康也是有可能的,不是每一个太岁都会给人带来好处的,各个太岁都是不一样的。

听说过太岁吗?过去以往的报道中,关于它的消息在经过不同人的口中传递后,通常还有一层神秘的面纱。一旦事情的经过完整解读,真相往往啼笑皆非。

“太岁”

但接下来要跟你说的是,“太岁”不仅是真实存在的生物,而且还极为强大。它奇特的构造和生存方式甚至早已跳脱出自然界的约束。究竟它是什么?它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接下来将会为你解答有关这个世上最奇特的一种“生物”,太岁。

太岁这一称呼在我国不少古书中都有各式各样的记载,《山海经》《广异记》《本草纲目》都有对其进行描述。据悉这种物质在吃了之后能够延年益寿,由于它的外形神似灵芝,质感像肉,太岁又有肉灵芝的称呼。

过去各地已知的各种太岁信息中,在近些年来有不少人都声称自己挖到过或者见到过太岁,不过最后被定为人为造假。实际上它还是存在的,只不过是大多数人意想不到的一种形式。

与其说它是一种生物,倒不如说这是各种黏菌类的大型复合体。那么,什么是黏菌呢?

黏菌

奇特的黏菌生物

黏菌本质上讲是一种多细胞组成的活体结构,每个细胞中都有独立的细胞核。1829年,瑞典的科学家艾里亚斯发现了培养皿中的一种奇特物质,外形上很像霉菌,但其又拥有真核生物的细胞结构。当时的技术手段还不能够进行详细研究,他便以拉丁文将其命名为Myxomycota,意为“粘液”的意思。

细胞核结构

在后续的发现中,科学家发现这类生物像是跳脱出了自然法则约束一般,以传统方式去看待这类菌体可能还不够准确。

黏菌的发育似乎不属于已知真菌中的任何一种,也有部分黏菌是通过孢子的形式去进行发育。这些孢子一般都在5微米至20微米之间,由于孢子没有色素,孢子组成的孢子团在颜色结构上清晰可见。

黏菌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因为它跟真菌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不属于真菌截止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这种菌群超过1000种。

这种外形像粘液一般的物质被科学家们称作黏菌,这项分类本来应该分在真菌一块,不过科学家对此也无从下手,因为它们太难区别了。部分学者认为,这种黏菌应该被单独分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物种进行详细的划分。

真菌结构

为什么这么说?作为真核生物来讲,黏菌具备有和真核生物一样的生物属性。但是却没有表现出像其他真核生物一样的有性生殖或者某种有丝分裂的方式去进行发育。

难以解释的黏菌复合团

科学家们认为“太岁”很有可能就是从发育阶段成长出来的,比如“巴达米亚”黏菌,这类黏菌产生的孢子便会结块,而且孢子的颜色、形状和直径还会因为环境不同产生变化。

“黏菌生活史”

另一方面,黏菌中还会成为一些有性繁殖物种的温床。黏菌中单倍体细胞从孢子中出芽,只要环境条件合适,孢子里会长出粘阿米巴虫或粘鞭毛虫。

这类生物会像变形虫一样活动,整个黏菌的活动很大程度上和它们离不开关系。通过对其进行周期性摄像机拍摄记录,黏菌是会移动的,正常情况下,这类黏菌的活性和环境温度有关,不过科学家目前还没有弄明白温度是如何影响它们的。

变形虫结构

黏菌中的这些微生物会在黏菌周围运动,而它们鞭毛的游动会帮助食物颗粒靠近黏菌和这些真核生物。湿度变化对它们的活动最为明显,在黏菌的单细胞阶段,黏菌会吞噬细菌和真菌孢子,可能还有溶解物质。

如果在这一过程中,环境变化产生了不利影响,比如极端温度、极度干燥或者食物短缺的情况。黏菌会转化成为另外一种形式,呈为一种薄壳静止状态的微囊肿样。

这个状态下的黏菌寿命会变得非常长,黏菌中的微生物(粘阿米巴虫一类)呈为圆形并会分泌出一类物质形成薄薄的细胞壁。这种形态的黏菌能够轻松存活一年或者更长时间,如果条件被改善,它们会再次活跃起来。

黏菌生存的第二阶段正是“太岁”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黏菌靠着多核生物通过吞噬作用尽可能获得多的营养。这个状态下的黏菌会出现一种复杂的复合形态,细菌、原生生物、溶解物质、霉菌、高等真菌和有机物质等小颗粒都会被包裹在其中。

黏菌

这使得黏菌的细胞能够经历巨大增长,细胞核进行多次分裂,并且能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这种生长取决于不同黏菌的种类,通常会有1平方米的表面积。

每种黏菌的表现方式可能都会不太一样,有的可能会表现为一团密集的物质,有的可能是片状的,有脉结构的网状构造。另外不同黏菌在粘稠程度、光滑度、颜色上也各有不同。

黏菌

由于黏菌的这种形态对温度和湿度变化非常敏感,所以在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很少发现这种黏菌团。高湿度的变化会阻止子实体进行必要的脱水以进行孢子传播,其他因素则是来自于森林的影响,密集的树林会阻碍光照照射,降低它们的趋光性。

另外,土壤贫瘠和大雨也会对这些黏菌造成威胁,只有极个别种类的黏菌能够很好地在恶劣环境下生存,例如南极半岛、火山口的黏菌。

火山口

目前科学家们并不太清楚这种生物到底是如何进行系统发育的,只知道这种生物的每个单核细胞中能够产生一个单独的子实体,然后在这单独的细胞中发育出细胞复合物,最后变成子实体。

如此来看,各种太岁的真面目已经被彻底揭开,它们实际上就是一种处于休眠状态或者已经死亡的大型复合黏菌团。里面包裹有各种微生物、真菌以及黏菌自己的结构组织。

太岁

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部分太岁一旦离开了原本的发现地就会快速死亡,并且化作一滩水,或者还能够生长。本质上来讲这是一种生物,但又不属于一个物种,是一类非常奇特的复合物。那我国发现的太岁是否也是如此呢?

虚假“太岁”

国内不少太岁的发现很多也已经被证实是人为制作,有的则是一种误会。国内的研究机构通过对这些来历不明的“太岁”进行化学分析和电镜扫描后,发现这些太岁的结构都出奇的相似。

显微镜下的太岁

在结构上,这些太岁疑似物的主要成分为聚乙烯醇,通过对冷冻后的聚乙烯醇溶液进行脱模制作,就能形成一种类似太岁一般的物体。

另外太岁疑似物的内部结构成丝状,这是与聚乙烯醇的溶解度有关。不同溶解度下的聚乙烯醇,调整溶胀后,状态会发生改变。通过冷却,内部便能够形成丝状纹理。

聚乙烯醇

而在太岁疑似物发现最多的工地则更加让人忍俊不禁了,不少土木工程领域都会使用灌浆材料来改善工程施工等方面的问题。

聚乙烯醇作为土木工程里的一类无毒化学灌浆材料,能够改善其他建筑材料的性能。通过一定比例的兑比进行浸泡过夜,然后水浴加热就能够和其他工程材料复合。

“神奇的太岁”

这种复合材料很有可能是在多余的情况下被埋藏进土内,这类材料在被挖掘后从而被误认为是太岁。由此可见,太岁本身在它的传播途径中就很容易因为人们缺乏相关知识而出现误解。

实际上真正的太岁要想被找到还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真实的太岁本身是复合的黏菌团。出于对环境的高标准要求,大部分情况下这些黏菌进入复合状态很多时候都会因为环境无法得到改变而死亡。

黏菌团

关于黏菌的研究其实远没有人们想的那样深入,这类生物如今仍是科学家们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只是大家以后如果看见“太岁”,不必感到惊讶,如果实在不放心,拿到检测机构去看看也是无妨的。

(2)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901574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