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杂谈

太妃见皇后下跪吗(皇贵太妃和皇后哪个大)

孝悠奕 2022-11-09 15:00:05 0

从政治地位来说,皇后要高于先帝遗妃,这是毋庸置疑的,历朝历代皆是如此,无论是礼制规定,还是具体典礼的施行都能证明这一点。但是,从宗法地位来说,帝后要尊敬先帝遗妃。从清朝留下的历史记载来看,休说是皇后,就连皇帝也要对这些“太妃们”行礼。

自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称帝之妻为皇后,“皇后”这一称号延续了两千多年,由此也衍生出了帝之母为皇太后,帝之祖母为太皇太后。

皇太后是皇帝的长辈,是皇帝要尽孝的对象,作为帝之妻的皇后自然也要恭恭敬敬,但有一个问题应运而生。

那些先帝的遗妃,虽然地位上只是先帝的妾妃,但毕竟是皇帝的庶母,也是帝后的长辈,皇后见到她们应当行何种礼节呢?

其实,从秦朝到清朝,先帝遗妃与新帝后妃之间礼节的记载是很少的,哪本史书中也没直说皇后应该对先帝遗妃执何礼?

不过从东晋到明朝,在史书的缝隙中又透露了不少她们之间的关系,到了清朝,保存下来的记载更多,我们可以一窥其中的细节。

历代先帝遗妃和明朝的唯一的太妃

帝制时代两千年,先帝遗妃的影响力几乎少得可怜,她们若不是新帝生母,最大的可能就是老死宫中,有些朝代较为开明,在老皇帝驾崩后,有儿子的遗妃可以到子孙的封国或府邸居住,享受天伦之乐,但这毕竟也只是少数。

从汉至唐,有儿子的先帝遗妃的政治待遇还是不错的。

元帝崩,媛为中山太后,随王就国。—《汉书▪冯奉世等传》

在两汉时期,若先帝驾崩,生育过儿子的先帝遗妃可以到儿子的封国称“王太后”(“王”是爵位),比如汉元帝驾崩后,傅昭仪前往儿子刘康的封地定陶,成为了“定陶太后”,冯昭仪前往儿子刘兴的封地信都,称“信都太后”(后改为“中山太后”)。

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度较为混乱,但这一规制断断续续仍在实行,只是把“王太后”改成了“国太妃”,到了唐代,仍延续此制。比如唐太宗驾崩后,韦贵妃跟随儿子纪王李慎称“纪国太妃”,燕德妃跟随儿子越王李贞称“越国太妃”,唐宪宗李纯的遗妃郑氏在儿子登基前是“光国太妃”,因为他的儿子李怡(后改李忱)受封为“光王”。

在韦贵妃和燕德妃的史书记载上,透露了一些先帝遗妃和新帝皇后的相处模式。从政治地位来说,皇后要高于先帝遗妃,这是毋庸置疑的,历朝历代皆是如此,无论是礼制规定,还是具体典礼的施行都能证明这一点。

比如在封禅泰山时,皇帝李治为首献,皇后武氏为亚献,燕太妃虽然是长辈,却也只能是终献,这就是礼仪典制上的地位差距。

礼毕。又改服。奉谒寝宫。其崇圣宫妃嫔。大长公主以下。及越赵纪三国太妃等。—《唐会要》

但是,从宗法地位来说,帝后要尊敬先帝遗妃。李治夫妇十分尊敬韦太妃和燕太妃,在祭祀唐太宗昭陵时,要将她们奉于长辈之席,但也没有明确提及帝后要不要给她们行礼。

到了明朝,先帝遗妃在新朝的记载极少极少,而且明朝对先帝遗妃的称呼十分特别,明朝虽然也有皇贵妃、贵妃、妃这些封号,但“贵太妃”“皇贵太妃”是清朝才有的,在明朝的官方文件中,一般称先帝遗妃都是“夫君庙号”加“夫君授予的封号”。

比如宣宗朱瞻基的吴贤妃,她在正统和天顺年间称“宣庙贤妃”,再比如嘉靖帝的祖母邵氏,她在孝宗、武宗朝称“宪庙贵妃”。

终明朝二百多年,明廷官方承认且经过正式尊封礼的“太妃”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宣懿太妃刘氏,从礼法来看,这位刘太妃是接受了帝后拜礼的。

天启皇帝朱由校在父亲暴崩时仓促即位,因为其已经成年,虽在孝期,也不得不把帝后大婚提上议事日程,选定张氏为后之后,群臣们发现帝后大婚典礼缺少了一位执礼的皇帝直系血亲(父母、祖父母)。

在朱由校之前,恰好明朝每位皇帝大婚时都有直系长辈执礼,比如朱祁镇大婚时母亲孙太后、祖母张太皇太后尚在,朱翊钧大婚时嫡母陈太后、生母李太后尚在,当年身为太子的先帝朱常洛大婚时父亲、祖母、嫡母、生母皆在,按照明朝礼法选择一人来担当此位就可以了。

可是到了朱由校这里,祖父万历帝、嫡祖母王氏、生祖母王氏、父亲朱常洛、嫡母郭氏、生母王氏皆已经去世,整个内廷竟然找不到一位可以执礼的直系血亲,群臣无奈,只得建议皇帝找一位“代理太后”来执礼。

群臣迅速排除了朱常洛的养母李选侍,刚刚经历“移宫案”,谁敢再把她搬出来担当如此重要的位置,而内廷地位最高的先帝遗妃是万历帝的郑皇贵妃,可是因为“国本之争”,郑贵妃与前朝大臣很不对付,而万历帝临终遗命儿子将郑氏尊为太后,朱常洛和朝臣却违背了万历帝的遗诏,如今更不能把郑贵妃请出来了。

天启、崇祯时,尝居慈宁宫,掌太后玺。—《明史▪后妃传》

最终,群臣选定了万历帝资历最深的刘昭妃,她是当年两宫太后给万历帝选的一后二妃之一,如今三人只剩她一个了,虽然地位不如郑皇贵妃,但是资历、品德受到内廷尊崇,于是天启帝尊封其为宣懿太妃,把皇太后玺绶交由其保管,请她住进了慈宁宫。

刘太妃在帝后大婚典礼上执礼,自然要接受帝后朝拜,后来信王朱由检大婚前,刘太妃和张皇后为朱由检选王妃,张皇后看中了袁氏(后来的袁贵妃),刘太妃看中了周氏(后来的周皇后),最终张皇后也是尊重了刘太妃的意见。

性谨厚,抚爱诸王。庄烈帝礼事之如大母。—《明史▪后妃传》

到了崇祯年间,崇祯帝更是“事之如大母”,这里的“大母”在古代有“祖母”、“太后”之意,足见崇祯帝对刘太妃的尊崇,既然以太后之礼奉养,帝后妃嫔自然都是要行礼的。

清朝的皇贵太妃

到了清朝,先帝遗妃一般在名义上都可称“太妃”,但真正经历过尊封礼的“太妃”少之又少。

除此之外,在“太妃”的基础上还衍生出“贵太妃”和“皇贵太妃”,顾名思义,“太妃”对应的是妃位,“贵太妃”对应的是贵妃,“皇贵太妃”对应的是“皇贵妃”。

一般来说,新帝即位后在尊封庶母时为表尊崇,还会在其原有位分上再晋一级,比如雍正帝即位后,尊庶母贵妃佟佳氏为“皇考皇贵妃”。

佟佳氏在清朝是一个典型案例。大家可能看到了史书记载的是,雍正帝尊其为“皇考皇贵妃”,不是“皇贵太妃”。

“皇考”是新帝对故去父皇的称谓,所谓“皇考皇贵妃”就是“我爸爸的皇贵妃”,这在辈分上是没错的,至于“皇考皇贵妃”和“皇贵太妃”之间的区别,笔者查阅了很多史料都没有提及。

上诣寿安宫。如皇贵太妃前行礼。—《清文宗实录》

不过,对比如妃在道光朝和咸丰朝待遇上的区别,笔者做了一个推测。如妃最初被道光帝尊封“皇考如贵妃”,道光二十六年尊为“皇考如皇贵妃”,咸丰帝即位尊为“皇祖如皇贵太妃”,按照这个尊封顺序,“皇贵太妃”的地位略高于“皇考皇贵妃”,而且在《清文宗实录》中记载,咸丰帝曾多次前往探望如皇贵太妃并行礼,可见“皇贵太妃”在内廷的地位很高,皇帝要尽一些孝道,而“皇考皇贵妃”似乎就没那么严格了。

清朝正儿八经的“皇贵太妃”只有七位,分别是:

康熙帝贵妃佟佳氏(乾隆帝尊为“皇祖寿祺皇贵太妃”);

康熙帝和妃瓜尔佳氏(乾隆帝尊为“皇祖温惠皇贵太妃”);

雍正帝裕妃耿氏(乾隆帝尊为“皇考裕皇贵太妃”);

嘉庆帝如妃钮祜禄氏(咸丰帝尊为“皇祖如皇贵太妃”);

道光帝静皇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咸丰帝尊为“皇考康慈皇贵太妃”);

道光帝琳贵妃乌雅氏(同治帝尊为“皇祖琳皇贵太妃”);

咸丰帝丽妃他他拉氏(同治帝尊为“皇考丽皇贵太妃”)。

从清朝留下的历史记载来看,休说是皇后,就连皇帝也要对这些“太妃们”行礼。

加尊圣祖仁皇帝四太妃为寿祺皇贵妃、温惠贵妃、顺懿密妃、纯裕勤妃,上御太和殿阅册宝,诣宁寿宫行礼。—《清高宗实录》

乾隆帝即位之初,加封皇祖四妃,其中佟佳氏被尊为皇贵太妃,瓜尔佳氏被尊为贵太妃,王氏和陈氏为太妃,乾隆帝亲自到四太妃所居之宁寿宫行礼,皇帝都要行礼,更不要说皇后和其他妃嫔了。

所以,到此已经可以明确,哪怕尊贵如皇后,见了皇贵太妃、贵太妃、太妃也是要行礼的,这是宗法礼仪。

所谓“皇后与皇贵太妃哪个大”要区分衡量标准,从辈分来看,当然是太妃们大,皇后是要行礼的,但从政治地位来看,皇后是要高于太妃们的,毕竟母仪天下的是皇后,执掌后宫的也是皇后。

皇贵太妃中的战斗机—康慈皇贵太妃

皇贵太妃不仅地位尊崇,而且清朝有一位皇贵太妃更为特殊,她就是咸丰帝的养母、恭忠亲王奕訢生母康慈皇贵太妃博尔济吉特氏。

康慈皇贵太妃创下了清朝皇帝遗妃的数个记录:

其一,她是清朝唯一一位第一次尊封就是皇贵太妃的女子,其他几位皇贵太妃一般是从“皇考皇贵妃”或“贵太妃”尊晋;

其二,她是清朝唯一一位享受皇太后待遇的皇贵太妃,按清廷礼制,唯有新帝嫡母和生母可尊为太后,养母是不能尊为太后的,但咸丰帝给了养母很多特权,包括外臣进献、管理后妃等,几乎是无太后之名,而有太后之实;

皇贵太妃慈寿节。上诣绮春园皇贵太妃前行庆贺礼。奉皇贵太妃幸同乐园。进膳。并赐内廷王大臣等食。—《清文宗实录》

其三,她是清朝唯一一位拥有自己寿辰称呼的先帝遗妃,清朝皇帝、太后、太皇太后的生日称万寿节,皇后的生日称千秋节,咸丰帝为表尊崇,定养母生日为“慈寿节”,一应礼制均照皇太后万寿节施行;

其四,她是清朝唯一一位被养子尊封为皇太后的遗妃,所谓“恭亲王矫诏封母”是一本野史笔记所言,这本野史的作者是恭亲王的政敌肃顺的支持者,康慈皇贵太妃的皇太后名位就是咸丰帝见养母病重亲自加尊的;

其五,她是清朝被皇帝探望最频繁的先帝遗妃,咸丰帝即位后,依旧时常去探望养母,频率最高时,一个月要去一二十次,即使后来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闹得不可开交时,一个月也要去五六次,综合起来,这个频率不比清朝的著名“大孝子”乾隆帝探望母亲崇庆皇太后低。

小编说:

总之,从地位上来看,皇后当然是要高于先帝遗妃,但从宗法来看,皇后也是要尊敬她们的,像宣懿太妃和康慈皇贵太妃这样特殊的案例中,她们几乎与皇太后无异,皇后不仅要恭恭敬敬,还要尽孝道。

所以说在历史的具体细节上,应该从多个角度来看,单看此事,如果只论政治地位或者只看宗法礼节都是不完整的,只有全面看历史,才能得到对历史的最佳观感。

(0)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901574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