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杂谈

孩子为什么喜欢玩手机的根本原因网络游戏的危害

2023-08-03 09:07:05 0

人生为何在网瘾中虚度,因为在现实中找不到寄托以前讲“五鬼闹中华”,老婆同学聚会,老师说你们都是有成就的人,现在要防止“五鬼“闹自己,烟酒黄赌毒等。痴迷,人的一生只能痴迷于事业,痴迷于任何其他的,炒股票,期货,彩票,赌博,毒品,游戏,网络,色情,。。。都会毁掉一个人,这些瘾一旦患上了,就无法摆脱,就像

人生为何在网瘾中虚度,因为在现实中找不到寄托

以前讲“五鬼闹中华”,老婆同学聚会,老师说你们都是有成就的人,现在要防止“五鬼“闹自己,烟酒黄赌毒等。

痴迷,人的一生只能痴迷于事业,痴迷于任何其他的,炒股票,期货,彩票,赌博,毒品,游戏,网络,色情,。。。都会毁掉一个人,这些瘾一旦患上了,就无法摆脱,就像烟瘾,毒瘾一样,而一些吃苦的事成习惯了,也是享受,比如锻炼身体

读初二的孩子中午不睡觉,买遥控器玩游戏机,一天只睡七小时!早上喊不醒,只好把游戏机封箱。不要让孩子陷入游戏,这是父母的责任,不该那么早孩子买游戏机

喜欢玩是孩子的天性。但玩得过分,玩得沉迷,叫做“玩物丧志”。孩子贪玩是绝大多数父母最挠头的事情。比如过分迷恋游戏,开始只是玩一玩而已,后来是越玩越上瘾,不同程度地影响孩子的学习及身体健康。

越来越多的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的时候,不少家长、老师总是抱怨孩子,甚至抱怨网络游戏害人不浅。电子游戏有利也有弊,适当玩乐可放松身心、开发智力,但如果沉溺其中,必将减少与现实世界的沟通,影响学习,降低视力,浪费金钱等。同学中不少人沉迷游戏,荒废学业,自毁前程。

现在有些孩子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等虚拟的世界,寻找满足,有些孩子读高中时,把伙食费节省下来买游戏机!儿子2012年连买两台用游戏机,用信用卡网上购游戏的物品,有点上瘾,讲道理讲了多少,小孩就是控制不了自己,他与我说,谁叫你那么小给我买游戏机,就是给你培养起来的游戏瘾,控制不了自己!

有网瘾的人对网络过度依赖,他们不仅爱上网,而且着了迷,上了瘾。每天的生活中只想上网,上网时间过长,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情感淡漠、人际交往范围窄、意志力薄弱。国际上标准的说法,这叫“互联网成瘾综合症”,它的基本“症状”,就是上网时间失控,欲罢不能,难以自拔,患网瘾者一般表现为对网络有明显依赖,不上网会感到十分难受,每天必须有相当长的时间泡在网上,获得了心理满足方能平息心情、获取快感。网瘾对当事人可造成日常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损害和影响,如果上网欲望被制止就会出现情绪波动、行为反抗。有的孩子在上大学后平均每天玩游戏的时间在十几个小时左右,使自己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难以继续学业。他们即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却仍会继续。

在凤凰网看到一位90后因玩网游上瘾,被父母关在家里,断掉网线,结果导致他留下遗书自杀的事,令人不禁感叹万千

预防和控制网瘾首先要控制上网时间,特别是夜间上网时间不能过长。不要让孩子带着游戏机去睡觉过夜!如认为孩子的事情都是小事,不放在心上。这样,孩子早晚会出问题。对孩子玩游戏时间商量好,对陷入网瘾的孩子玩游戏时间实行递减控制。戒网瘾是一个过程,莫急于求成。

不要让孩子沉到只有一个人的网络世界,这是十分危险的,我曾经看到这样一篇报道。

2004年12月27,家住天津塘沽区悦海花园的张建华的孩子自杀。张潇艺,年仅十三岁,刚上初二,是家里惟一的孩子。在父母眼里,小艺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他怎么会走上如此决绝的道路?就是因为沉迷于游戏而无法控制自己。《魔兽争霸》是他生前最喜欢的电脑游戏,讲的是在魔幻世界中,各部族在自己的英雄带领下发生一场又一场的战争。 小艺还根据《魔兽争霸》的情节自己编写了一部小说,名字就叫《守望者传》,大约八万字。在小说中小艺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拥有着强大的力量。而这个虚拟世界中的英雄,在现实世界中又遇到了什么样的事情呢?

原来,自从小艺考上了重点中学后,家人对它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可是初中二年级以后,小艺的学习成绩明显下滑,这引起了张建华夫妇的忧虑。他们很快发现,孩子放学后总不按时回家,而是去网吧玩游戏。他们还发现了小艺根据电脑游戏编写小说,已经写满了七个本子。原来孩子每天不做作业,全是写了这些东西。张建华一气之下撕掉了其中的三本,并且严厉斥责了小艺,让他必须找老师承认错误。老师让小艺将每天的回家时间记录下来,再签上家长的名字,第二天带给老师检查。如果回家时间和放学时间相符,就说明小艺按时回家了。老师的方法简单易行且十分有效,这之后小艺果然没有再去网吧玩游戏了,每天几乎都能按时回家。

2004年12月中旬的一天,小艺又忍不住去了网吧,直到晚上九点钟才回家。那天小艺说了许多自责的话,说想远离网吧又很难控制自己。显然,虚拟世界中的英雄在现实世界里却要背负十分沉重的精神负担。作为父母的张建华夫妇,在这段时间里是否曾经试图了解小艺的内心世界呢?对此,张建华承认平时和孩子沟通比较少,因为他觉得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普遍不愿意与父母交流,因此也没太在意。

我们只能透过遗书中冰冷的文字来窥探其中的情感:我又一次来到了第一次死亡的地方,天使憎恶我,赛娜也不愿见我,我被审判打入地狱,希望我能复活。可是我知道我罪孽深重,我得到了我应有的惩罚。

当时张建华夫妇根本没有注意到孩子这样的现象,对即将到来的悲剧也毫无察觉。2004年12月25日一早,小艺离开家,一直到晚上都没有回来。这急坏了张建华夫妇,他们四处寻找都没有结果。直到第二天下午,他们才发现了小艺。这个时候孩子已经连续玩了将近36个小时的电脑游戏。张建华说,他当时气得只想动手打他,可小艺说的话又让他难以下手,他低着头说:爸爸今天我错了,我实在控制不住。

张建华说,看着孩子又累又困,那天晚上他们不忍心太多地教训孩子。于是让孩子吃了点东西就休息了。他们说那天晚上没有看到小艺任何不同于以往的举止,而这时距孩子自杀只有不到十二个小时了。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竟是他们和孩子度过的最后一个晚上。

小艺陷于网络游戏中,因为无法承受来自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压力,一天早上,他留下4份遗书后跳楼自杀了。在这4份遗书中,全都是让他的父母感到陌生的名字:“我崇拜的是S.H.E、守望者,他们让我享受到了一种快乐的感觉,我有3个知心朋友尤迪安、泰兰德、复仇天神……”原来,小艺在遗书中提到的崇拜者和知心朋友大都是游戏中的人物。

留给父母的只有这样的遗书:我是个垃圾,真正的垃圾,什么都干不好的垃圾,光会叫他们失望。立下的誓言有许多都完不成,我相信会有转生的,会有天堂、地狱的,来生如果我还是人,我一定会是个最好的孩子。

孩子就这样走了,随风而逝,留给了父母巨大的悲伤、思念和困惑。至今母亲仍然不相信儿子是死了。一有时间,她就站在窗边向远处望去,盼望着她再也盼不回来的儿子。

当他粘上网络以后,他会自责。他会出现一种心理冲突,既想摆脱又身不由己。他毕竟年龄很小,心理发育还不成熟,自我控制的能力还没有达到像成年人的水准,所以他有的时候会感觉到很矛盾。

未成年人上网成瘾,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创伤和困扰,有的孩子爱上网就像毒瘾发了,就像着魔的那种状态,非要到网吧里去,我要玩游戏,我要快一点到达网吧,我要摆脱妈妈控制的地狱。或是你阻拦我,那么你就是地狱的魔头。如果把孩子管严了,他就讨厌家长,恨家长。

网瘾与赌鬼,吸毒成瘾,酒鬼借酒浇愁有着相似的特点与原因。当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过大时,人们容易产生“逃避”心理。这时,人们往往会选择网络作为“避难所”。

孩子们有求知、成功、交往、娱乐等种种需求,当这些需求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便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时,孩子们发现,网络就象机器猫的口袋,他们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于是,网瘾便产生了。所以,我们不难发现,要解决网瘾这个心理问题,还得从现实入手,这,才是抓住了症结,这,才是找准了方向。

孩子沉迷网游的原因最主要是游戏有减压的作用,能使孩子暂时逃脱生活上的压力,到一个虚拟的空间去逞英豪。

那些孩子容易网络成瘾?其症结往往是厌学、逃避压力及亲子沟通出现障碍所致。案例统计发现,染上网瘾的青少年大多并不笨,反而往往还很聪明,他们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与成就动机。但在现实生活中通常缺乏成就感,或多或少面临一些诸如学业枯燥,学习压力大成绩差、家庭关系不和睦、父母对孩子态度不一致等问题,心底充满孤独感、自卑感、挫折感,不被认可等。因此,发现孩子迷恋网络游戏时,家长要积极找出真正原因,然后才能解决问题。这些孩子们非常渴望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功、成就。当他们接触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后,发现在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中不存在失败所带来的伤害或者惩罚,于是他们设法从网络里获得安宁和成功感,醉心于此而忘却现实,在网络中获得自我证明。

①家庭无快乐:现代生活节奏快,家长忙于工作,很少从心理上真正关心孩子。而很少注意到孩子,或者家长双方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存在矛盾,如果家庭生活过得很糟糕,经常吵架,这都会让孩子心里感到很难受,觉得家长不关心他,不爱他。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健康的亲子关系。上网成瘾的孩子很多出自单亲家庭或经济状况非常好的家庭,亲情缺失是主因。中国的父母以为满足孩子的需求,特别是物质需求就是爱。很多家长认为给孩子大房子住、高档衣服穿、足够的零花钱就是表达了他们心底的爱。许多家长溺爱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特别是习惯用物质激励孩子,而不是试着走进孩子的心灵。其实,孩子更多需要父母们心灵上的关注。当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将对孩子的关注“隐藏”起来时,孩子心理上就会存在很大的失落感,融不进现实世界。

网络开始吸引孩子时,都是孩子在生活当中一定出了问题。所以真正解决网瘾这个问题,研究其家庭中的亲人之间在心理上、情感上的交流有没有障碍,彼此有没有扶持是非常重要的。

②学校无快乐:学校应试教育的枯燥、重压,导致了青少年厌恶学习,逃离学校。所以,网瘾不是孩子的错,孩子才是受害者。一是学习障碍;其实不是孩子不想学习,而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才能学好。仅仅逼迫孩子去学习是没有用的;必须要解决如何学、怎么学、有成功体验和看到希望的问题。二是人际交往上有障碍,不能融合进班集体,有些老师不顾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缺乏对学生的热爱,忽视品德教育,歧视差生,不是放任不管,就是讽刺挖苦,甚至把差生编入差班后座,引起了部分学生的抵触情绪,出现“厌学”情绪。这些孩子就容易成为离群的“孤雁”,就会自己去寻找有价值的地方。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持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俗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传习录》

王阳明说:近代那些教育儿童的人,每天只是督促学生句读和课业练习,要求他们约束自己,而不知道以礼仪来诱导他们;只希望他们聪明灵巧,却不知道以善来培养他们;把犯错误的学生当囚犯看待,只知道鞭打绳捆。这样,少年儿童就只把学校当成监狱而不肯上学,把老师和家长当成仇人而不想看到。于是,他们就借机逃学,以便嬉戏耍闹,撒谎捣蛋,以致肆意顽皮,逐渐趋向轻薄下流。这样,就在无意中驱使他们作恶,但又希望他们为善,二者只会抵触,岂能行得通?

在今天,我们看来,王阳明的这番话,简直就是象针对现在的一些教育现象说的一样。

今天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上课写作业几乎是当今中学生的全部生活,这种生活紧张而单调。沉闷而压抑,缺乏刺激性、趣味性,无穷无尽的家庭作业,扼杀了孩子好动的天性,加上缺少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娱乐和体育活动少,又缺乏玩伴,于是孩子将注意力转移到网络中,游戏中打斗及枪战等激烈的场面紧张刺激,是吸引男生的主要原因,喜欢冒险和刺激是男同学的天性,在游戏中,心理能量得以释放,心理压力得以暂时缓解。在虚拟世界中获得现实生活无法体会的满足感,这就是孩子网瘾的根源。一位孩子说,以前觉得生活在游戏世界里非常过瘾,什么束缚都没有,能轻易拥有许多平时不可能拥有的东西,时时有种成就感伴随,然而慢慢地,发现这些东西都很虚,根本不可能带给自己什么,相反实际生活中的自己因为过度沉溺游戏,失去了许多东西,比如身边许多人都用课余时间学习,过努力换来了更好的成绩,他的时间却全耗费在游戏上,得到一大堆虚拟装备,太浪费光阴……

2014年1月11日,妈妈对儿子说,一个月就直升考了,为什么小小月考后玩那么长时间?儿子对妈妈说,虽然我的成绩好,但是要想赶上一些特别好的,还是比较难,要花费特别多的时间,难以有成就感,但是我打游戏,一关过了吗,就有成就感。班上除了NXY,MYH,没有特别爱学习的,每天就是学习,没有出口,缺少娱乐与刺激,感到很烦,所以考完试后就要去玩,放松自己。

人们觉得是网络的罪过,而且是网络导致孩子变坏。实际上没有网络的话,孩子也会寻找其他的替代物。他的心理问题已经存在了。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认为:

网络成瘾,概括起来应该是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孩子的性格。父母的教育很重要,在孩子幼年,对孩子性格的养成比如自我克制力、约束力、有目的性等方面,没有做一些有目的的训练,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性格,他可能会出现任性的表现。其中有一部分孩子是任性,就是我就想做这个,别的不管,你管不了我。还有一个问题跟我们的教育有关。现在的教育完全是一种工具性的,它不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长大了以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取决于现在的学习状态。事实上,孩子顾不了那么远,他只感受眼前的东西。眼前的学习不快乐,而网络游戏是可以让他快乐的,所以成瘾。

其实,所有的成瘾行为包括毒瘾、酒瘾、赌瘾,研究成瘾者的心理,最终都是他们在逃避一个东西。所以,有些孩子在逃避现实的时候陷进网络比较深。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学校,现在的基础教育很注重基本功,但忽略了人的感受。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也就是说我们怎么在小学到中学这个阶段辨别一部分人,这部分人在学习上肯定达不到中等以上,他不适应这样的学习,或者说他的智力水平决定了他进不了中等以上,因此如果再给他限制在学习进入中等以上这个范围内,他会感到痛苦,因为他永远没有成绩好的时候。对于这部分孩子,我们应该有其他方面的教育,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很有价值,自己具有的东西是别人没有的,体会到做某件事儿成功时的快乐。如果一个孩子体会不到任何成功,他肯定会寻找另外一个让他感受快乐而成功的东西。

孩子在学校成绩不行,受到冷遇;如果再在家里找不到温暖,在家里也遭到冷遇,感情找不到替代,找不到补偿,处于内交外困的形势,处于“双冷”的状态中,那么他的心也就冷了,变成“三冷”了,拿网络就会吸引他。

美国著名的游戏设计和研究者詹妮·迈克各尼戈尔写了一本书《现实的破碎:为什么游戏让我们改进,微海网,为什么游戏能改变世界》,总结了游戏让孩子们感到快乐的诸多原因,细想起来,都是因为游戏填补了生活中的某些空缺,比如游戏让我们在不断犯错中进步,而现实对于犯错不能宽容;游戏让我们感觉我们超越了自己,和更有意义的东西联系起来,而现实中的很多青少年感觉孤独、无助、渺小。游戏让我们和陌生人结识,而现实中人们老死不相往来。或许我们更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有哪些问题,网络游戏做到了,而现实没做到?我们该怎样去改造现实?

网络的吸引力在哪里?

快乐的网络游戏——“毒品般的麻醉剂”

儿童的反思意识和控制能力都还没有形成,他们更容易受到暗示和兴趣的支配。在游戏里,网迷可以通过修炼而成为有身份的人、受人尊敬,可以成为法师、有钱人,可以随心所欲,也可以主宰别人的生死。这些在现实中是做不到的。“传奇”游戏就像毒品,人们开始吸食时,都认为自己有自控力,但结果都没有,不知不觉就上瘾了,等发现上瘾时,就不是说不玩就一定能够做到了,已经晚了。游戏,对于沉迷的人,如酒鬼于酒,不能自拔。面对“传奇”,最好的控制是不去碰它,而不是在玩的过程中节制自己,因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不学则不会玩,不会玩挡住了对电子游戏的进一步上瘾。很多成绩好的中学女生就不会玩游戏

暂时轻松的治疗价值——“忘却压力逃避现实”

许多人沉溺于网络的初衷是通过虚拟生活的满足,来回避现实的不愉快,网吧是个自由的场所,在里面可以沉浸于游戏或聊天中,忘却考试、忘却竞争、忘却学习和生活的压力。

虚拟的人际交往——“结识朋友寻求安慰”

平时不善社会交往,为了摆脱与人交往的尴尬,就把自己局限在电脑那个虚幻的世界里,在电脑中实现现实不能够实现的幻想。

染上网瘾的青少年对网络的另外一个依赖则是网络聊天,他们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常遇到过挫折,使其与人交往的心理需求不能被满足,但在网络聊天中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释放、发泄,并从网友处获得心理支持,而且避免了现实人际交往中可能的失败风险和压力。他们一旦在网聊中获得精神慰藉,就易沉迷其中,久而久之形成心理依赖难以自制,即成网瘾。

如今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在生活中缺少朋友,很少有倾诉的对象。尤其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没有听他表达感受,只能听到责骂声。越是在现实环境中缺少朋友的人,就越是倾向于从网络中寻找友情、寻找交流的朋友。孩子在网络聊天中被人关心,以此弥补缺失的亲情。孩子的问题常常是家庭问题的呼救信号。

满足虚幻的自尊——“体验成功的乐趣”

在网络游戏中,只要愿意,什么都可以做,在网络的刀光剑影中,可以获得日常生活中找不到的快感,从中获得了很大的满足感,

《哈里·波特》中,在哈里未进入魔法世界时,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男孩,有时候看起来那么无助,甚至生活的很悲惨,但是当他进入魔法世界之后,突然成为一位无人不知的名人,他被压抑的天性得到舒展,找到了自尊,实现了自我价值,

信息化时代,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看到的画 面是真正的现场,有时候则是完全虚拟的网络虚拟实境,就算原本是假的,看久了之后也好像变成真的了,久而久之就不能完全分清什么是真假,也无从判断是非。这样人在真实人生情景中面临选择时,常常不知道何去何从。所以许多人一离开电脑或者手机荧幕,面对现实人生时,会感到枯燥、无聊、乏味,于是又回到由影像建构的世界中,这样人变成了手机控,所谓的人被异化了,如此不断重复,人生恐怕就这样过去了。

我有一位清华毕业的朋友说:在清华玩游戏的两类人:要么学习特别好,要么学习特别差!一些网络游戏可以让现实中缺乏自信、没有成就感的人获得他所渴望的东西,打比方你要是粘住了一个人吧,就是杀死一个人,觉得心里有成就感,而且是特别大的成就感。

《2005年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中显示,中国上网成瘾者中约17.10%者为13-17岁人群,可见在青少年当中,染上网瘾的比例很大。人在成长进入青少年阶段时,自我意识强,有了自己的追求和想法,他们需要个人意志自由和独立,父母、老师以往的权威被否决,他们更需要同龄人的认同。这时,家长以往施加给他们的控制、限制开始失效,当父母对孩子有较强控制欲,孩子的意志自由、人格独立等需求不被重视和尊重时,这是他们发现这些需求恰恰在网络上能被满足,于是他们向网络靠拢。

解决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根本不是限制上网这么简单,而是孩子们的个人意志自由、自我的权利是否得到了尊重,这是一个症结;父母和老师,需要耐心体察孩子们在青春成长期的心理变化和个人意愿诉求,避免管束太严和放任、溺爱过度

许多学生的父母和学校的老师,对待那些犯有过错的学生或孩子,一味要求孩子们服从自己,有的甚至只是简单的打骂,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一碰上孩子有所谓的坏习惯,便非打即骂,而不是去探讨问题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从而真正地对症下药。当孩子迷恋网络游戏时,家长不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一味地指责孩子,总是认为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我要他怎么样就得怎么样。这怎么让孩子心服口服?家长教育不得法,又没有了威信,使得孩子破罐子破摔,更加迷恋网络,形成甚至加剧恶性循环。所以孩子真正网瘾的根源就在于亲子之间缺乏真诚的交流与沟通,父子之间应该像哥们一样,孩子渴望理解与尊重,有什么事情好好商量,有什么错都可以慢慢改,

有个孩子有网瘾,经常去网吧上网,多次劝说没有效果,有一次,他爸爸不仅不再阻止儿子上网,但是要与儿子约定一个时间,玩两个小时,需要在家里上网,开始经常出现儿子答应只玩两个小时,却玩到三小时才罢手的情况。这时候,父亲也不再象以前那样骂孩子,而是对儿子说:“今天你比以前提前半个小时就不玩了,有进步。”“你是一个男子汉了,我知道你能管住自己,爸爸相信你。”慢慢地儿子一般都很自觉地在约定时间前就结束打游戏。古人所说的“攻心为上”,人心都是肉长的,看到父亲如此全身心地信任自己、尊重自己,有哪个孩子不会被感动?

家长也应该允许孩子有一定玩耍的时间,不要让孩子带着一种发泄或者尝禁果的思维,在网吧寻求放松。如纪录片所述,很多中国家长只是让孩子学学学,考考考。孩子们累极了,打游戏放松,其实也可理解。我们小时候不也玩石子跳皮筋?假如发现游戏有害,家庭可做的事,是用别的事情让孩子过得充实,学能学好,玩能玩好,比如可以让孩子看一些好书,因为好书也可以让孩子休闲。

师长们不能粗暴地剥夺孩子玩的时间。要倡导多元平衡的生活,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帮助孩子们发掘网络之外有益的活动,多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锻炼身体,爬山、游泳、郊游、亲近大自然。让孩子多些兴趣爱好作为对网络的替代,父母可与孩子有商量地制定生活时间表。有孩子说,我感觉和父母之间代沟太深了,之间的怨恨太深了,沟通不了,我要能沟通我就沟通了。他说的那些大道理我都知道,干脆我上去讲一段算了。整天只允许学习,电视都不让你看。有一次有个片子挺好看的,我说妈求你了我看了之后就学习,就是不让你看。你想想我带着这种情绪我还能学习好吗?所以我有很大的抵触情绪,我去打电脑,,就是逃避现实,打电脑就是逃避现实。

李玫瑾教授认为: 当家长发现孩子已经在某个阶段出现了网瘾的问题,要寻找另外一个更有趣的东西比如打篮球、游泳或者郊游、探险来转移他的注意力。最好的就是带有体力的活动,因为体力可以让神经系统兴奋起来、协调起来,然后让人们慢慢从这个瘾当中拔出来。

还要特别强调一点,不要特别快地去戒瘾,任何瘾都不能一下断掉。那是很危险的,对人会引起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焦虑问题,出现焦虑问题的话也很麻烦。因此,我们要告诉孩子,这个东西可接触,但是你不能把它弄成你的全部生活。

当一个孩子出现这种行为的时候,他的父母至少要有一个人把自己的工作停下来,像陪伴病人一样陪伴一下孩子。这样讲,假如你的家里有人住院了,亲人会花很多时间到医院陪他,甚至在他进手术室的时候你要在外头等候。当孩子有这样的问题时,他实际上需要的是心理陪伴,这是第一点。这个陪伴不是说家长在家看着他,而是应该带着他去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所以,家长就应该仔细地想一想,自己应该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满足、什么样的快乐。学校老师也应该想,在学校用什么方法能够让孩子们更多地实现自我。

游戏只是把人们空虚的心灵给占据了,家长给孩子充实、温暖、有奔头的生活,他们才不会凄惶地把心事与压力全都排解在网络中。预防孩子迷恋网络,关键是家长要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在现实中感受到足够的关爱、尊重、友谊、自信心、成就感,学习恰当的人际交往方式、情感表达和情感宣泄方式、应对困难事件的能力等。让他们在现实中获得控制感、满足感乃至成就感,从而能正常地投入学习和生活,而不是依赖于网络的虚假满足。

从“心”改变孩子, 真正的爱是什么?理解基础上的沟通。父母要知道孩子的内心世界想的是什么,而不是对他只是指责批评。父母一方起码要有一个比较宽厚和蔼的,不太会骂孩子的,孩子比较喜欢与他亲近,与他说心里话。不要做指挥命令式的传统家长,父母要做能与孩子沟通的现代家长;要学会做孩子的朋友,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他会跟你说。与孩子良性互动交流,相互尊重,把孩子当做朋友,对孩子要和蔼,不要高高在上的架子;你说话是有道理,可是命令性口吻。孩子就有一种抵触心理。你要让孩子要认可你,愿意把你当朋友看待,而不是把你当作训斥者,厌恶你、想离开你;

其实孩子既然懂得爱父母的话,那回报父母最好的东西就是努力学习。

作家盛琼说:如果孩子出现非常不好的行为,首先家长就要检讨自己,孩子的任何问题背后都有一点父母的问题,可能是孩子在家庭里得到的温暖不够,得到的爱不够,或者是父母没有跟他好好沟通,不知道他想什么,他在家庭得不到爱的需求,所以只能到网络去寻找安慰。父母自己要把大部分的责任先承担下来,孩子出现问题,父母肯定是负主要责任,这样才不会把矛头对准孩子。父母自己首先要端正心态,要跟孩子做朋友,要了解孩子心里到底想什么。最重要的是要多参与一些积极有益的活动,比如体育运动、旅游,或者看有益的书,看电影等等,把孩子的吸引力吸引过来,把他从网络中吸引过来。但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有这个心理准备。我们也常说“病来如山倒病,病去如抽丝”。孩子的恶性改变过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今天想改变明天就能改变过来,而是家长要特别有耐心,要长期跟孩子慢慢沟通,一点点改变。不要希望奇迹发生,但是也要对自己的孩子抱有信心,任何时候不要放弃自己的孩子,你一定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会变好。这个世界上不会有改变不了的事,孩子的心灵就像向日葵,永远向着阳光。你首先要相信孩子,你相信他他才自信,你才能给孩子带来阳光。父母首先不要自暴自弃,自暴自弃容易传染给孩子,要鼓励他,比如说“宝贝没关系,你可能一时想不通,妈妈跟你一起努力”,“父母相信你一定会成为好孩子,你是最棒”。不要放弃希望,永远鼓励他,如果你有这样的心态,有长期的准备,小孩子肯定会变过来。

(0)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901574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