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杂谈

唐山评剧的传承与发展,唐山评剧是哪个地区剧种

2023-08-10 07:23:03 0

评剧产生的历史背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卖国,北洋军阀的混战,造成了民不聊生、颠沛流离的境地。据《滦县新志》记载,由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之后,“夏多苦雨,滦河半改旧道.沃壤变平沙.”再加上“皇粮庄头的盘剥、军用征发,操切弥甚,致民力拮据生活非常困苦”。当时流传着“滦县六虎头

评剧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卖国,北洋军阀的混战,造成了民不聊生、颠沛流离的境地。据《滦县新志》记载,由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之后,“夏多苦雨,滦河半改旧道….沃壤变平沙….”再加上“皇粮庄头的盘剥、军用征发,操切弥甚,致民力拮据生活非常困苦”。当时流传着“滦县六虎头,清官不到头”,“滦县无清官,一有清官闹歉年”的民谣。这说明,当时人民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农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旧的经济关系开始分化。一部分农民下关东逃荒、经商;又一部分人,由于生活所迫弃农从艺。在冀东涌现出众多的民间艺人,以莲花落艺人为最,他们卖艺乞食,流浪街头,在农闲时出去演唱莲花落,农忙时回家耕地。零散的莲花落艺人因难以糊口,他们便逐渐组织起来,产生了许多莲花落班社。评剧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萌芽。

评剧产生的初期,正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演出中,努力宣传戒大烟、放脚、剪辫子等新思想、新观念。编演了《败子回头》《贫女泪》、《大烟叹》《马寡妇开店》《大赶船》《小赶船》《花为媒》《杜十娘》等揭露旧社会罪恶,争取婚姻自由的反封建的戏剧和以《杨三姐告状》为代表的现代戏等等,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的体现。他们的演出,由于跟上了时代,适应了观众的审美要求,所以,也促进了自身艺术的发展。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是产生评剧的重要历史背景。

大量的艺人为评剧培育了人才

冀东有众多的莲花落艺人,他们许多人文化素质虽不高,但确有卓越的艺术才华。如成兆才仅有一本《百家姓》的文化水平和一本《康熙字典》,一生创作、整理、改编了100多部评剧剧本,为评剧奠定了基础。月明珠以自己的才艺创造了评剧表演技巧和旦角唱腔。从9岁到24岁的短暂一生里,演出了2000多场戏,其中,首演了成兆才的剧本达30多出。金菊花创造了脍炙人口的大悲调,倪俊声创造了生角唱腔,任善庆为评剧音乐改革做出了重大贡献,张彩亭为评剧的彩头搞出了许多花样和“绝活”,孙凤鸣为评剧培育了大量女演员。在评剧艺术发展中,尚有许多评剧世家,如任家,金家,孙家,张家等为评剧发展做出了贡献。

冀东有大量的民间艺术供评剧吸吮营养

如前述,冀东是艺术之乡,有大量的民间艺术像斑斓多彩的花朵,散发着泥土的芳香。评剧可以非常方便地把这些优美的艺术素材汲取过来,成为自己成长的食粮,转化为自己的血液、细胞。现把几种重要的艺术门类简介如下:

1.冀东莲花落。莲花落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始于唐代佛事传说,佛曲中的“落花”又名“散落花”。在《落花商兑》一文中说的是观世音菩萨为了向人劝善,变成一个乞丐演唱“落花”曲子,听的人掷钱如雨,以后就留下了“莲花落”。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莲花落”的文字记载。元曲中的《杜蕊娘智赏金线池》,明杂剧中的《李亚仙花酒曲江池》《绣襦记》《锦笺记》《鸣凤记》中,都有四季莲花落,叙事莲花落的唱词。如《绣襦记》中的莲花落唱词:

一年才过,不觉又是一年春,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小乞儿也曾到东岳西庙里赛灵神,哈哈莲花落也。小乞儿摇槌像板不离身,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只听锣儿堂堂,鼓儿冬冬,板儿喳喳喳、笛儿吱吱吱,夥里夥里夥、夥里夥里夥。小乞儿便也曾闹过了正阳门,哈哈莲花落也。….

莲花落传入冀东,大约在18世纪初中叶,它逐渐与冀东的民间艺术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冀东莲花落,为评剧的形成、发展做了准备。

清光绪十年(1885年)禁唱莲花落云:“北方唱莲花落者,谓之落子,即如南方之花鼓戏也。….《滦县志》记载:“莲花落原名莲花乐,俗谓之‘蹦蹦戏’,昔时丐者乞讨之歌曲,嗣后日益发展居然登台….”这些记载都说明,19世纪末,冀东莲花落已经开始登台演唱,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冀东莲花落的种类也很多,它包括莲花落、什不闲、民歌、小调、竹板书等。有“拖篇”、“合簌”、“上天平”、“唱四喜”等各种不同的演出形式。它的音乐也十分丰富,有各种曲牌和民歌小调,如《茨山》《小放牛》《老妈开嗙》《锯大缸》《十女夸夫》等等,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冀东民歌。

冀东莲花落流传很广,不但在冀东这块土地上为人们喜闻乐见,而且流入天津,远至东北各省。早在19世纪中、末叶,冀东莲花落艺人就外出长城,到东北卖艺谋生,深受东北人民的喜爱。较早出关的冀东莲花落艺人是任连会、金菊花、夏天雷、开花炮等。所以东北有开花炮“炮打营口”之传说。

据著名评剧老艺人孙凤刚说:“东北二人转和关内莲花落是一样玩意儿,也是打关里过去的,他们竟唱‘迷糊调’,唱的出子和关里差不多,也有《回杯记》《燕青卖线》《擀面》一些出子,唱的时候也打竹板”。辽西艺人霍汉生说:“二人转从关内七块板过来的,关里吸收大鼓、京剧曲调、舞蹈,初唱坐台腔以后加动作,发展到今天这样。”老艺人蔺文秀说:“蹦蹦发源于永平府乐亭县,原本庄稼人歇气儿时敲打着棒儿唱的玩意儿”。老艺人张清山说:“滦县、乐亭、昌黎一带有蹦蹦,比我们调门好听….也是一旦一丑,我年轻时候看过。”据上述资料证实,关内外文化艺术早已有了交流,所以评剧在东北能有长足的发展是有群众基础的。

2.冀东秧歌。冀东秧歌的历史悠久,产生年代尚无文字可考。它是民间的主要舞蹈形式,种类也是丰富多彩的。如高跷、抬杆、背杆、花灯、龙灯、狮子、旱船、小车会等。在地秧歌发展过程中,也有些拆出的演出,如《拾玉镯》《铁弓缘》《小放牛》《老妈开嗙》《瞎子摸杆》《夜宿花亭》等。唐山落子吸收了很多秧歌的表演和喇叭曲子。

3.滦州影。滦州影约产生在金代,距今已接近千年的历史。在评剧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方言、习俗相同,曾大量吸收了皮影的唱腔音乐。评剧与皮影音乐在音阶、调式、旋法方面大体相同,在板式、落腔方面也有许多类似之处。所以在评剧的“血管”里流动着皮影艺术的“血液”。

4.乐亭大鼓。在唐山落子形成过程中,也吸收了所需的营养,它的行腔、落板被运用到评剧中来,它的一些板式,如快板、散板与评剧极为相似。在剧目方面,评剧也从乐亭大鼓书目中移植不少剧本。

5.唐山民歌。唐山民歌像繁星一样灿烂。在我们调查莲花落唱腔中,发现了大量民歌为莲花落唱腔。评剧的一些曲牌有的直接用了民歌。

另外,唐山还有河北梆子等剧种,它的锣鼓经、曲牌、板式、唱腔等也为评剧借鉴。所以说,评剧能在冀东产生、发展,是冀东莲花落、秧歌、皮影、大鼓、民歌等大量民间艺术哺育了它。

唐山工商业的兴起为评剧培育了观众

唐山这个地方历史虽然悠久,但在1938年才开始建市,然而,早在建市以前就很繁荣了。1878年开始建立了开平矿务局。1880年5月,修建了我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山至胥各庄。此后,唐山铁路工厂、启新洋灰公司、华新纱厂等大企业相继建成。伴随着工业的发展,商业也繁华起来,来往商客云集,人口也日益增多,逐渐形成了冀东重镇首府,取代了永平府,由于工人、市民的集聚,城市文化生活也急需顺应发展,这就给在乡间长期演出的莲花落艺人创造了进入城市的有利条件。

清宣统元年农历三月三日,唐山开明绅董王永富,为适应日益增多的产业工人、市民等底层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依靠唐山铁路工厂工人们的资助,在唐山市贫民聚居的小山,修建了一所“新永盛茶园”,以“什样杂耍、改良杂技”为营业范围,被批准开业。这是评剧第一个在城市里的演出场所,京东庆春平腔梆子班,永盛合班,唐山首创警世戏社,都在这里演过戏,唐山落子在这里受到了欢迎,也促进了他们的革新和发展。

从莲花落到唐山落子的几个历史阶段

评剧的发展绝非一人一事,一个班社的事。但事物总是有主有从的。我们以成兆才的活动,以京东庆春平腔梆子班,唐山首创警世戏社为中心,谈谈评剧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莲花落单、对口演出时期

1895年,李鸿章在给光绪皇帝一章奏折中这样写道:“二十五年内,直隶发生灾荒有十七个年头。其中十三年是水灾,三年是旱灾,还有一年西南部是旱灾,东北部是水灾。”在这样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大量失散,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据《滦县新志》记载:“滦县在家者十之二三,外出经商者十之八九。”大量的乞食艺人以唱莲花落为谋生手段。他们或跑单帮,或三五人成班,走街串巷,赶集上店,串家过户,过着乞讨的生活。逢“红”“白”喜事,他们便主动上门,唱段喜歌,讨些赏钱,以便糊口。

为了谋生,莲花落艺人逐渐组织起来,除参加喜庆、祝贺外,还进行演出活动。19世纪末期,冀东莲花落以单口、对口为主要形式,后来虽有一些小拆出戏,但尚不完备。单口莲花落是由一人演唱,一手拿大板,一手拿节子,自打自唱,唱的曲目很多,有莲花落调、民歌小调、竹板书等。对口也叫彩扮莲花落,它的演出形式是由小旦、小丑对唱,小旦为上妆,俗称“包头”,手拿折扇与手绢;小丑为下妆,手拿竹板、节子。表演时,有锣鼓、唢呐、笛子伴奏,尚有人伴唱。但有的对口演出也没有乐器伴奏,形式不一。主要演出程序是击鼓开场—报四喜—单口—对口。有些演出程序也不一样,有的加什不闲、竹板书、合唱民歌小调等等。

唱四喜是唱几段喜庆歌:

福自天来喜冲冲,福往山前山乃欲平,

福如东海长流水啊,恨福来迟身穿大红。

寿星尊声万寿无疆,寿酒寿桃摆在中央,

寿比南山高万丈啊,捧祖爷寿活八百永受安康。

还有春夏秋冬等喜歌,就不一一列举。

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先生(1895年22岁)就是这样走上唱莲花落道路的。他家贫穷,“冀东农村大饥,夺去他家5口人的生命以后,为谋生计,才离开了苦难的家庭,跟着叔父成永玉一块出庄,到丰润魏庄赵家班与乐亭庙上村崔家班去唱莲花落。由一个业余爱好者,变成了卖艺谋生的莲花落艺人。”既然莲花落成了人们求生的职业或手段,就产生了各类不同的班社组织。各班社的艺术竞争,推动了莲花落艺术的向前发展。在直隶产生了西路莲花落和东路莲花落,以铁路分线又有南、北莲花落之别。西路莲花落活动于京西一带,有个赵新恒,艺名西来顺,外号赵抓髻,唱得非常红。还有金叶子、柳叶红、挑帘红、麻子红、红菊花等,后来演变成了西路评剧。评剧舞台上至今保留着《杨二舍化缘》《卖水》等优秀剧目。东路莲花落是以成兆才为首的冀东莲花落。成兆才的艺术水平在冀东能与西来顺抗衡,而受到观众的欢迎和爱戴,群众给他起个艺名叫东来顺。在1890年前后,冀东莲花落班社纷纷而起,比较出名的有乐亭县崔八班、丰润县赵家班、孟光武班、迁安县金鸽子班、丁香花班、汉沽的庆春班。

这时主要莲花落艺人除上面提到的人之外,尚有张来、马虎廷、孙恩、孙凤刚、杨继起、刘树椿、杜知义、张贵学、张治广、姚继胜、张玉琛、张凤楼、邓海、傅长青、王玉昌。后来还有成瑞祯、王起、成国祯等。上述这些人,绝大部分参加过京东庆春平腔梆子班。在我们发现的1913年至1916年的戏单里,都能找到他们的名字,除少数人外,大部分都署自己本名。

在这时期,冀东莲花落艺人曾有许多班社出长城到东北各地演出。也有过东北二人转艺人到关内来演出,如1891年,东北二人转艺人王荣等人,曾到冀东丰润赵家班参加演出,互相交流技艺,对莲花落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这时期,莲花落曲目有《寡妇思男》《铺地锦》《叫五更》《张生游寺》《美女思情》《送情郎》《王大娘探病》《大实话》等。对口曲目有《西厢记》《王姣兰百年长恨》《铁关图》《密建游宫》《孤存打鸟》《双锁山》《探病》《杀四门》《五雷阵》《观星》《阴魂阵》《杀韩信》《宋江发配》《李逵守鱼》《刘云打母》《全德报》《未央宫》《小天台》《黄老打犬》《五老道抓妖》《兰桥会》《寡妇离别》《杨二舍化缘》《二仙采药》等。

由于莲花落的演出内容确有不健康之处,在永平府和唐山等地遭到查禁,另外,艺术形式也很粗糙,所以艺人们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改进,把莲花落推向了拆出阶段。

从拆出到平腔梆子

随着莲花落班社的兴起,艺术竞争手段的创新,出现了“拆出”莲花落的演出形式。所谓拆出,就是把原来的莲花落曲目分开场次,演员由第三人称叙述故事情节,改为第一人称,以剧中人出场来表演人物、故事,它已具备了明显的戏剧因素。

老艺人孙凤刚1955年曾说:

从对口到拆出是怎么来的呢?是大家议合出来的,在我入科以前就有了小拆出戏。当时有人说,咱们把马寡妇这个角也穿上裙子袄,扮上大妆;狄仁杰也让他穿上小生道袍,戴上公子巾;再扮上一个书童不可以吗?大伙说试试呀,一试挺受欢迎。有了小拆出就用上了大弦,又加上横笛,喇叭,放下竹板子,用上了大梆子,加上小锣、铙钹,可是还没有坐鼓,以跺脚为记,锣鼓点也比较简单,手锣碎、紧三锤、慢三锤、长锤等。….用上坐鼓和锣鼓经是光绪末年的事了。

我们认为孙凤刚老先生说的比较合乎逻辑,当时,作为杰出的莲花落艺人成兆才也不能不起到重要作用。当时,拆出戏几十出之多,其中主要剧目有:《小姑贤》《小过年》《补汗褟》《借髦髦》《借女吊孝》《冯奎卖妻》《打狗劝夫》《刘伶醉酒》《井台会》《王二姐思夫》《马寡妇开店》等。这些戏的大部分,到了平腔梆子时期和评剧时期都成了主要剧目。

这一阶段的拆出,大体上是由1894年到1908年期间,逐步完成由说唱艺术向戏剧形式的过渡。

1908年11月14日、15日两天之内,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由于服“国丧”,禁止了一切文娱活动。“成兆才、张化文、姚继胜、金菊花、倪俊声等人进津演出莲花落,直隶总督重申禁令,并驱逐出境。宣布永不许进城演出,莲花落濒于灭亡。”

在莲花落被迫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成兆才等人组织了一次评剧史上的重大改革。这次改革是在滦县东吴家坨张德义家进行的,参加人有成兆才、任连会、张来、张玉琛、张化龙、任善庆,后来又请来了杜知义、侯庆祥、张一根等人,这次改革规模较大,意义深远,进行了几个月。据吴家坨顾秀、杨君等老人(1984年90多岁)介绍当时改革情况,首先,修改了剧本《告扇子》《打狗劝夫》《朱买臣休妻》《开店》《开嗙》《刘伶醉酒》《打登州》《鬼扯腿》。第二,改革了音乐,加上了坐鼓、大弦和三弦等。顾秀说:“在第二年正月初三,就在我们村搭台子,第一次亮台,看戏的人山人海,头一天演了好几出戏,天都快亮了人还都不走。….还有《鬼扯腿》真刀真枪打武把子,处处叫好….”当时参加演出的有张德礼、张德智、金菊花、张德信、张一根、邱赋、张永富等人。

这次改革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冀东农村巡回演出后,进入了永平府。为重新取得观众的承认,混过官府的耳目,取得对莲花落的开禁,故改名为平腔梆子。这次演出了《开店》《乌龙院》《鬼扯腿》《朱买臣休妻》《刘伶醉酒》《赵连璧借粮》等文武兼备的剧目,赢得了永平府官员及观众的承认,从而打开了永平禁地。

1909年,继进入永平府演出后,又进入唐山演出。在唐山的演出并不顺利,遭到了警察当局、部分上层人物更加非理的阻挠和冷待,促使成兆才等人对莲花落拆出又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成兆才认识到,要在城市站住脚,赢得观众的承认,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个大的变化。于是,他和任连会、任善庆、任善丰、余玉波、张德礼等人一起,取得梆子鼓师宋冠英,京剧锣鼓师张永德、梆子演员张有的帮助,吸收唐山秧歌、什不闲、皮影、乐亭大鼓,以及梆子、京剧的艺术营养,又对莲花落进行了第二次彻底改革。如王乃和同志所说:“一、删掉拆出节目中的淫词滥调,编写新剧本,反对‘跑梁子’,主张有固定台词;二、建立乐队,学习河北梆子、京剧锣鼓经,去掉竹板,改用底鼓、梆子控制节奏,创作新腔、新板式,采用板胡、横笛、笙、唢呐伴奏;三、学习戏曲表演程式,发展角色行当。另外,还建立班规十大款。”从此,冀东莲花落改名“平腔梆子戏”,成立了“京东庆春平腔梆子班”。

为什么叫“平腔梆子”,现在其说不一。一说利用永平府的“平”字;二说利用升平的“平”字;三说利用东北二人转的平音;四说改河北梆子高腔为平腔。同意后者说法人数居多,我们认为第四种说法是正确的。评剧第一任鼓师、音乐改革者任善庆说:“吸收了河北梆子曲调,把梆子的高腔改为平调。”他的话是可靠的,因为他是对音乐改革的亲自参加者。

京东庆春平腔梆子班,从1909年成立到1916年,达七八年之久。我们发现,在天津庆乐茶园、华乐茶园、晏乐茶园的四张演出戏报,从中考查,晏乐茶园两张,一张是1915年10月23日,演出剧目日场是《巧换婚》《还阳自说》,晚场是《父子巧姻缘》,主演是张德信、月明珠、刘永泰、金开芳。另一张是1916年10月9日,演出剧目日场是《胭脂判》《花园招亲》《刘翠屏哭井》,晚场是《父子巧姻缘》,主演是刘永泰、月明珠、金开芳、张德信。在华乐茶园演出的戏单是1917年6月12日,署名京东永盛合班,演出剧目增添了《贤女化母》,主演中除有成兆才外其他人未变。从戏单看,1917年6月,京东庆春平腔梆子班改为永盛合班是准确的。还有一张是在庆乐茶园演出的,可知是永盛合班的戏单。其中,主演增添了一名女演员筱玉凤。从这些戏单看,唐山落子在天津演出了多年,有很大的影响。天津富商们送了贺帐“明珠新出蚌,一起平腔,压倒男伶女乐”,赞扬了平腔梆子戏和月明珠的演出。逊清太保吕海环也送了“风化悠关”的一块匾额。他们的票价由3个铜子涨到10个铜子。由于唐山落子在天津的影响,天津落子馆纷纷成立,“坤书馆老板,聘请莲花落艺人教女唱手习唱落子。”永盛合班由于1917年天津发大水回唐山,但仍有一批艺人留在天津,如白广浩、姚及胜、倪俊声等在天津落子馆培养女艺人。3年后(1920年),就出现了李金顺、花莲舫名声显赫的女演员。

1918年,在山海关演出时,乡绅魁旭东,认为平腔梆子戏有警化世人的作用,建议更名“警世戏社”,并送“唐山首创警世戏社”匾额一块。还给多数演员起了文雅的字号,如成兆才取号捷三。

警世戏社的诞生,成了评剧史上的重要事件,大批优秀人才都集中到这里来。成兆才的剧本传播到各个班社,月明珠的表演路子和唱腔传播到各个班社,警世戏社的音乐也成为各莲花落班社学习的楷模。关外虽有一些班社在那里演出,但他们的声望和艺术水平都不如警世戏社,因而,各戏院千方百计地请警世戏社去演出。警世戏社首先到东北营口,从此,警世戏社在沈阳、吉林、长春、哈尔滨、安东等地越演越红。月明珠的演出达到了迷人的程度,在东北流传着许多关于他演出时的美好动听的传说,现在已经发现当年《盛京日报》上刊载赞扬月明珠的几篇文章,如月明珠演出前,剧场门前热烈宣传、奏乐欢迎的场面,他的走与死都做了新闻报道。成兆才大量的剧本创作是在东北时期完成的。如著名的《杨三姐告状》,1919年写作于哈尔滨。《杨三姐告状》的演出,使评剧达到高峰,这个揭露黑暗、歌颂反抗的现代戏为评剧发展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唐山落子传到东北以后,到民国二十一二年间,女演员兴起的时候,有人改称“奉天落子”,虽然名改了,但还是那些艺人,那些剧目,警世戏社的大批演员留在了东北,成为东北评剧发展的骨干力量。如金开芳1987年才故去,碧月珠1951年去世于哈尔滨。沈阳评剧院三大流派主演韩少云、花淑兰都是唐山人,筱俊亭也是河北青云人。

东北三省土地肥沃,冀东移民也很多,民风和冀东相似,由于这些原因,唐山落子—评剧在那里发育成长,是东北人民哺育了它。

后来,有人曾建议把“平戏”改称“评剧”。究竟什么时间改的,谁提议的,传说不一。胡沙著《评剧简史》称:

1908年,莲花落改称“平腔梆子”以后,简称“平戏”,平戏就是这样叫起来的。有人说,1924年,李金顺到天津演出,因当时京剧也叫“平戏”,“平腔”与“平戏”名称雷同。经当地戏曲改良社林墨林、刘恩太等建议,遂将“平腔”改为“评剧”。这种说法可能不确实。一、京剧改平戏,是因北京北平的称呼而引起的。二、北京改北平是1928年见诸史册的。运用时间来推论是不符的。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这一年(1923年),警世戏社头班到天津“天福楼”演出时,经吕海环建议“平”字偏旁加“言”字,有“评古论今”之意,才定名为评剧,所以叫了起来。

评剧这个名称在天津见报是1929年8月。天津最大的报纸《益世报》刊登一则天乐评剧园的启事,言“本园特约男女名伶百余人,在法租界劝业场六层楼,每日开演评剧。….”1929年8月19日,该报又登“新明大戏院将演评剧”。

在上海最早见报是1936年1月31日。报上又登着“卷土重来,名震华北评剧坤角泰斗白玉霜演出蹦蹦戏”的字样。“评剧”字样在上海报上出现,这是第一次。

在沈阳,根据徐雅丽同志考察,《奉天日报》上,1928年以“平戏的名字登广告,到1929年1月13日起,用‘评剧’的字样登广告。”

后发现《沈阳戏曲志》编辑部编的《戏曲资料汇编》第一集刊登的老戏单中,印有1927年的“新新大戏院”的6张戏报,戏报上有一行横排小字:“本园特由唐山首创警世戏社甲班坤名全体文明评剧”,这一发现,把“评剧”见诸文字的时间向前推了一年。这个戏报既登了阴历,又登了阳历,经查证,是1927年无疑。同时,也证实了警世戏社头班解散于1928年以后。这时头班的老演员不多了,有张凤楼、马虎廷、倪俊声、张新卜、李小舫、成宗瑞等。

月明珠去世后,1928年,警世戏社头班宣告解散。虽然曾相继成立过警世戏社二班、三班,但它的作用远不如警世戏社头班的鼎盛时期。警世戏社的垮台,最严重的教训是他们排斥女演员,等到他们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南孙班的女演员李金顺、碧莲花、金灵芝、筱麻红、芙蓉花、喜彩春等,以压倒优势的阵容占据了评剧舞台,观众的审美注意力也移到这方面来。到三四十年代,由于评剧女演员的兴起,在“唐山落子”的基础上,发展了女旦唱腔的许多流派,以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最有特色和影响,把评剧演唱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给评剧积累了宝贵的财富。至此,评剧也进入了上海、西安等全国各地,成为一个新兴的受人欢迎的较大剧种。

冀东早期四大班社

在评剧发展史上,当以警世戏社为主力并起到了核心和骨干作用时,其他戏社也在奋起,这样你追我赶,相互竞争,共同创造,承先启后,才使评剧发展到今天的面貌。

警世戏社

警世戏社成长过程如前所述,它代表着评剧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从1908年起至1928年止,整整经历了20个年头,人员不断发生变化,很多著名演员都参加过警世戏社的演出,特别是后期,更有一些著名演员参加,如沈阳“新新大戏院”广告中登的“由唐赴哈初次出关,烦友挽留3日、优等出众第一无比坤伶青衣花旦华云樵”以及高彩云、筱月舫、王莲芳、张爱莲、张玉兰等。说明当时演员阵容较大。

1922年至1924年,王凤亭委托李春盛建立了警世戏社二班。主要演员有倪俊声、罗万盛、韩玉、碧莲花、王东海、杜知义、赵丽蓉等。

1923年至1931年,王凤亭又托陆兆祥、刘成章在天津成立了警世戏社三班。主要演员有王庆昌、赵月楼、黄翠仙、花小仙、何翠仙、紫金花、王玉珍等。后来又接来了主演筱桂花。

金鸽子班

金鸽子班于1902年在河北省迁安县成立,于1953年转为哈尔滨市评剧团。班主杨继起、郭德成和刘满。他们都是在迁安一带较有名望的莲花落艺人。该班主要演员有刘树椿、郭长城、郭敏、田作新、唐万霜、陈永贵、李春荣、刘永生、郭芝等20余人。该班里还有梆子班,有梆子艺人金玉文、娄玉怀、于顺元、赵奎、贾祥、老三串、宋珍、大宝、徐志等。

该班属北路莲花落,与南路莲花落差别不大,唱腔吸收了河北梆子的高腔,具有粗犷高亢的风格。演出剧本大体与庆春班相同,另外还有河北梆子《大登殿》《大拾万金》《战宛城》等戏。演出于迁安、唐山、建昌营、古北口外、承德、天津等地。1912年以后出关,演出于长城沿线各地农村。1931年,曾进入北京,在大栅栏、天桥一带小剧场演出。1932年,辗转于山东、济南等地,从而顺水路转向东北各地,曾到过海参崴,以后落脚于哈尔滨。

他们早在庆春班以前就进行了艺术改革:演唱河北梆子剧目,把河北梆子的高腔改平腔,学习河北梆子的表演身段,运用河北梆子的锣鼓经,学会了画脸谱和大扮。这些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改革步子太大,没有溶化于落子之中,观众称之为“土梆子”。待他们看到庆春班的艺术改革以后,从中得到启示。而庆春班成兆才等人也接受了金鸽子班的经验教训,以溶化、吸收的方法,把梆子音乐溶化于莲花落之中,从而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金鸽子班的金蚂螂是最有名望的演员,他是迁安县木厂口人,1978年去世,享年87岁,他艺术创作力很强,对改革有许多新点子,他培养了许多演员,1936年,搭白玉霜班,改演彩旦,天津红豆馆主在他的照片上题这样四句诗:“绝妙伶官登剧场,英雄儿女尽情装,此身愿化千千万,一处歌台一蚂螂。”

北孙班

据传,这个班的前身是1901年卢龙县的永乐班,是一个姓金的班主组建的。孙恩是该班管事的,并有股份兼演员。到1915年姓金的退出,由孙恩和抚宁的邢耀武、山海关的张永生改建为“振兴戏社”。1918年邢耀武退出,孙恩一个人组建了“洪顺戏社”,人称孙家班。后来人们为了区别于南孙班,称之为北孙班,成了“洪顺戏社”的代称。

北孙班于1919年出山海关到东北各地演出,于1926年落脚沈阳,至1938年5月解散。如果从1918年算起,整20年的历史。这个班的主要演员有张凤楼、邓宴臣、刘子熙、吴福臣、马虎廷、金灵芝、粉连花、孙连山、孙云竹、张新卜等。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先生也于1927年到了北孙班,这是他艺术生涯的最后一个阶段,他为北孙班编创了《盗金砖》《桃花扇》《黑猫告状》《绿珠坠楼》《枪毙驼龙》《洞房认父》《赵玉娘》等戏。1929年,病倒在吉林丹桂戏院,返回故里后,于农历二月初八与世长辞。

这个班后期的主要剧目多是成兆才先生编写的。除此而外,他们也演了一些武戏,如《铁公鸡》《黄天霸》《四杰村》等。在《杜十娘》活捉孙富时加上了开打,扩大了评剧表现形式和表演空间。

北孙班注意对接班人的培养,在哈尔滨时就成立了小科班,选派老师优先培训本班艺人子弟孙连山、孙俊山,还有孙金苓、孙玉苓、孙云竹、卜尚吉、孙兴昌、张大礼、王正富、王景材、张兴有、张跃中等。还请来了京剧武功教师李文彬等人任教。后来,这些人成了评剧的后继力量。北孙班的制度非常严,和警世戏社一样,制定了班规十大款,同时建立了共和班体制。

北孙班在东北的影响较大,如在海参崴演出了3个月,座无虚席,特别是河北人看到了他们就像见到了家乡人,倍感亲切。

南孙班

南孙班1912年成立于天津,1943年结束于辽宁北镇,有31年的历史。班主孙凤鸣。南孙班久住天津市。曾到过山东青岛市和东北各地演出,特别是在营口、安东等地享有盛誉。李金顺走后,1921年,在大连改名岐山戏社。南孙班培养了大批女演员,如李金顺、花莲舫、筱桂花、金灵芝、小麻红、花小仙、白玉霜等,都是孙家班的徒弟。上演的剧目大体上都是警世戏社那些戏,多是适应女演员演出的一些文戏,后来也演出了一些武戏,如《翠屏山》《狮子楼》《卖弓计》等。

以上简述了评剧早期最有贡献的四大班社。其他还有很多,如乐亭县的崔八班,崔八是地主八少爷,成班是为自己寻欢作乐,客观上起了培养人才的作用。丰润魏家班成立于1902年,班主魏如风,字凤鸣,在评剧史上享有盛名,他多才多艺,曾培养了许多评剧艺人。后来,他久住芙蓉花的“复盛剧社”,并教他次子魏荣元成名。长期与芙蓉花、喜彩春、喜彩莲合作。总之,评剧这个大剧种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一个班社或一地之事。

评剧经过几代艺人的努力,才发展成现在这样,它走过了一个不断继承和革新的历程。老一辈开创了基业,后代人才辈出。从20年代至40年代,到解放后流派纷呈,评剧正处在青春年华,更加绚丽多彩。

李金顺继承了月明珠的旦角唱腔,她是一位革新家。她改革了乐队伴奏,增添了乐器,并根据自己嗓音高亢响亮的特点设计了新唱腔,即清音起唱,后来有人称为“奉天落子”,实际上是指李金顺的演唱艺术而言。她演出的《爱国娇》,宣传抵制日货,轰动东北,红极一时。以后,白玉霜又在李金顺唱腔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丰富,奠定了评剧旦角唱腔的模式。白玉霜到上海演出,引起了社会轰动,赞誉她为“评剧皇后”,演出了欧阳予倩编导的《潘金莲》,在洪深的支持下,白玉霜主演了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电影《海棠红》。她的演唱自成一派,被誉为“白”派。早在二三十年代评剧女旦的兴起,不仅有李金顺、白玉霜,还有碧莲花、金灵芝、筱桂花、筱蓉花、花云霞、花小仙、喜彩春、孙芸竹等。稍晚一点的还有花玉兰、钱玉舫等,呈现出争芳斗艳的局面。最为推崇的是以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为代表的,人称评剧旦角的四大流派。也有人称李金顺、白玉霜、筱桂花、刘翠霞为评剧四大名旦。爱莲君虽然21岁去世,但她创出了“爱”派演唱艺术,她认真钻研了评剧“李”派创始人李金顺的唱腔,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独创新声,自成一派。她高弦低唱,中音区醇厚甜润,行腔委婉抒情,特别是玲珑俏丽的“疙瘩腔”更是独具一格,“八月中秋雁南飞….”唱段,在三四十年代风靡一时。

刘翠霞早于李金顺(1935年)就被誉为“评剧大王”,后来李金顺、芙蓉花推举她为“评剧皇后”。白玉霜在上海戴以“评剧皇后”的桂冠回津后,她便改称“评剧女皇”了。刘翠霞有一副天生的金嗓子,声音高亢激昂,音域宽,调门高,是评剧的女高音。她深得李金顺唱腔之真昧,有“大口落子”突出的特点。她唱腔刚柔并济,善用喉腔共鸣,板式运用十分精巧,造诣很深。高亭、百代、蓓开唱片公司为她灌制了许多唱片广为流传。

喜彩莲也是继承的李金顺唱腔。她不辱师命,又主张贵在革新,她认为千人一腔并非好事,因此她博采众长,另辟蹊径,创造了“静板”、“清板”、“半说半唱”真假声并用的演唱艺术。由于她的改革和创新,在上海,田汉、洪深、欧阳予倩曾著文称是“时代艺人”。因此,她在上海首演的“天仙茶园”改为“时代剧场”。欧阳予倩又给她重新排了《人面桃花》。由于她不断地钻研和革新,成了独树一帜的“喜”派艺术。

解放以后,评剧艺术繁花似锦,全国各地都成立了评剧院团,尤以北方为最。在唐山、东北各地,几乎每个县都有评剧团。中国评剧院、天津评剧院、沈阳评剧院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现代戏《刘巧儿》《小女婿》《小二黑结婚》《志愿军未婚妻》《罗汉钱》《夺印》《金沙江畔》的上演,为评剧更增添了光辉。

老演员焕发了青春,评剧新秀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新凤霞、小白玉霜、李忆兰、魏荣元、马泰、席宝昆、张德福、鲜灵霞、小花玉兰、筱俊亭、花淑兰、韩少云等评剧艺术家,都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形成了各具风格的流派。为丰富、发展、提高评剧艺术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做出巨大贡献。

孟庆梅主编;王长胜,宋佳江副主编;谭国明,梁志强,刘力勤责任编辑;马秀敏,付林文,刘莉,刘健泽,张玉洁编辑. 唐山文史资料大全 地区综合卷 上. 唐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2013.01.

版权所有:唐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0)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 转自: 劳动法行天下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用到社会保险、医疗保险。那么,社保和医保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社保卡就是医保卡吗?医保卡能跨地区使用吗?一起来了解! 社保就是医保吗? 社保是社会保险......

    2023年08月11日 杂谈
  • 作者|高成很久很久以前,坊间开始流传一种说法:汉高祖刘邦之所以杀功臣,是因为他原本只是个村委会治保主任。这个工作,地位低,薪水少,偶尔还要回家帮忙种田,实在是太一般了。即位后,因为害怕失......

    2023年08月11日 杂谈
  • 看过《盗墓笔记》的朋友都知道在第一章节中吴邪一行人进去鲁王宫后首先遇到了铁棺,当铁棺中的血尸诈尸时,闷油瓶连忙下跪并且和血尸交流,最后血尸躺了回去,后来又被胖子这个冒失鬼给惊起,关于小哥......

    2023年08月11日 杂谈
  • 涿鹿之战,指的是距今约4600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这是远古时代一次很大规模的战争。相传神农氏为帝王时,各氏族、部落互相......

    2023年08月11日 杂谈
  • 大雪过后,大风带来寒流,但广大市民和基层工作者们都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一线,为争取早日夺取疫情防控的胜利默默奉献,许多市民来电为他们点赞,同时也有市民反映暖气不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

    2023年08月11日 杂谈
  • 美国国防部是美国联邦行政部门之一,主要负责统合国防与陆海空军,其总部大楼位于五角大楼,因此人们也常用五角大楼作为美国国防部的代称。国防部的行政首长是国防部长,依照美国法律由文官担任。美国......

    2023年08月10日 杂谈
  •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4月5日电(记者 上官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节是人们追思逝者、缅怀先辈的日子。此时,民间也有出游踏青、放风筝等习俗。值得注意的是,清明节其实糅合了古......

    2023年08月10日 杂谈
  • 王慧 天津报道在天津落幕的中国第13届全国运动会,成为了一届名副其实的“全国运动会”。除了专业选手参赛外,还首次有8000名业余选手走上赛场,使本届的规模和人数都为历届之最。已有58年历......

    2023年08月10日 杂谈
  • 2022年,卡塔尔成为了第一个举办世界杯的阿拉伯国家。然而,卡塔尔却因为外籍劳工的权利保障问题备受争议。▲卡塔尔世界杯根据外媒的消息,2010年,卡塔尔获得2022年世界杯主办权以来,已......

    2023年08月10日 杂谈
  • 今天听到了一句话,一个人给另一个人说,你这个人真希腊。我一听,琢磨了一下,竟然懂了。2009年12月8日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主权评级。2010年起欧洲其它国家也开始陷入危机,希腊已非......

    2023年08月10日 杂谈
  • 你写过情书吗?给你喜欢的人。是否也选择了最美的信纸,几次抚平,生怕卷起一丝丝褶皱,字里行间也是带着斟酌了多次的小心翼翼? 你写过小纸条吗?带着少年青涩的心事,话不着边际,却忍不住透露自己......

    2023年08月10日 杂谈
  • 2020年,地球多灾多难。天灾人祸,接踵而至。病毒、蝗灾、山火、澳洲大火、洪水、气罐车爆炸、公交车坠湖很多网友都在讨论,简直是世界末日既视感。今天,君君带来了10部超震撼的末日求生电影。......

    2023年08月10日 杂谈
  •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天安门广场共举行了15次国庆阅兵式今天我们用智能修复技术重现那些阅兵中的经典瞬间!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新中国第一次举行阅兵1950年在朝鲜战争严峻形势下阅兵照常进......

    2023年08月10日 杂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901574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