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杂谈

古代的学校叫什么名字?,古代的学校叫什么

2023-10-28 12:44:04 0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特别重视教育,所以我们的学校很早就出现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当我们的祖先还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学校”就已经开始悄悄地萌芽了。那时候,一个部族的人往往住在一起,到了晚上休息的时候,人们便聚在一起,围着篝火嬉戏、交谈。他们谈论白天的劳作,谈论刚刚结束的凶险的部落战争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特别重视教育,所以我们的学校很早就出现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当我们的祖先还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学校”就已经开始悄悄地萌芽了。

那时候,一个部族的人往往住在一起,到了晚上休息的时候,人们便聚在一起,围着篝火嬉戏、交谈。他们谈论白天的劳作,谈论刚刚结束的凶险的部落战争,谈论大自然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那些捕猎技巧最熟练的猎人会向其他人分享成功的经验,最勇猛的武士会传授战争中的格斗技巧,人们在口口相传的细语声中彼此学习,这不正像身处一个自由的露天课堂吗?

学校的雏形出现在黄帝时期。为了传承本部落的各项规章制度,训练部落勇士们技艺以提高战斗力,同时也为了教会氏族成员各项劳动技术以丰衣足食,部落首领黄帝便在自己的领地划出一块地方,由部落中的巫师和勇士向部落成员传授各种知识。这种类似于学馆的地方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成均”。成均和今天的学校相比要寒酸很多,也许就是用土木垒堆的一座平台或是遮盖了茅草的一间土屋。

正式出现的学校要从夏商周三代算起。

夏代我国有了正式的学校教育,到了商代,学校教育进一步发展,一直到西周才日益完善。也是在夏、商、周三代,“学”“校”这样的字眼才正式出现,并具有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学校”的意义。那时候学校有很多不同的名字,除了校,学、还有庠,序、又学、左学、瞽宗等。

“幸亏没生在夏商周三代,要不然还没学上呢,就先被学校的名字绕昏头了。“你是不是在心底也这么想?

嗯。不过在考虑这个问题之前,你得看看自己是否有资格去上学。夏商周时期的学校是彻底的贵族学校,只有王公大臣的子孙才能进入,而平民百姓连边儿都挨不上,就算只是想去游览观光一下,都是不可能的。

:

有意思的是,学校的教学内容也很特别。“序”原本指的是进行军事训练的场地,“校”是指养马的地方,后来演变成士兵们操练、比武的地方。以“孝”、“序”为学校的组成部分,充分说明了当时的教育以军事教育为重点。夏商周时期,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战争与祭祀。那时,社会的文明程度还不够高,不同的氏族、部落之间常常发生战争,军事实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就能理解这些学校为什么比较重视军事教育了。

:

商代的学校教育得到了广泛认可,其他方国还派遣留学生特意赶到殷都来学习,这大概是有史以来最早的留学生了吧!

经过夏商的发展,到了西周,学校已经颇具体系了,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由国家全面推行的学校教育,也就是官学。

和夏商时期一样,西周的学校也有数不清的奇奇怪怪的名字,有些是继承了夏商两代的叫法,比如学、庠、瞽宗、成均,也有一些是新起的名称。如果你在西周,来到一座叫做“大池”或是“东胶”的宫殿外,也许会有些摸不着头脑,这是什么地方?是游泳馆或食品公司吗?这么想可就大错特错了!它们可是货真价实的学校。

西周的官学同样是贵族学校,普通百姓是没资格入校学习的。但与夏商不同的是,西周不仅在国都创办了面向大贵族的国学,还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不同阶层的乡学。以供地方上的普通贵族子弟接受教育。

西周的官学又分为小学和大学——顾名思义,小学就是小孩子进行启蒙教育的地方,大学则是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少年甚至成年人进行深造的地方。有一种观点认为设在国都的大学叫做“辟雍”,规模最大。里面又分作五个部分,辟雍处在正中,四面环绕着圆形的水池,水池以南是成均馆,是专门教授乐舞的地方。水池以北,是上庠馆,是用来教授各种文化典籍的地方。水池以东是东序馆,是教授武术、射箭等军事技术的地方,水池以西叫瞽宗,是教授道德礼仪、祭祀祖先的地方。

:

最庄严肃穆的要数正中的辟雍殿了,因为这里是天子亲临讲学的地方,与我们今天有专门的教师教授教课不同,在当时,贵族学校里给贵族子弟教授的教师往往由国家的领导阶层兼任,只有德高望重、地位显赫的官员,才有资格担任学校的讲师。国都有辟雍,依附于王朝的小诸侯国在都城同样有类似的学校叫“泮宫”。当然,泮宫的规模就不能和辟雍相比了,它的周围也环绕着水池,但只能是半圆形的,叫做泮水。

说完了大学,再来说说小学吧,西周国学中的小学,就设在王宫附近。能进入这所小学学习的都是王子王孙,他们中的大部分就生活在王宫里。将学校设置在王宫附近,也是为了方便王子王孙们上学。此外,在都城西郊还设有一所疑似小学的学学校,名叫“虞庠”,这所学校面向的是地位稍低的贵族子弟。同时,那些在地方乡学中表现优秀的地方贵族子弟,也可以被推荐进入都城的虞庠学习。而在这里,出类拔萃的小学生就可以被推荐进入王宫附近的小学,和那些王子王孙一块儿接受教育了。小学专门对于贵族子弟进行启蒙教育,除了开设识文断字的课程外,还要教授给他们礼节仪式、音乐舞蹈、骑马射箭、书写计算等方面的知识。

:

从西周开始“六艺”就是中国古代学校的六门必修课。“六艺”是指哪六艺呢?那就是礼、乐、射、御、书、数,笼统地说就是礼仪、艺术、射箭、驾车、文字、计算。由此可见,我们古代我国古代的六艺教育可是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会读书写字,还要进行德育、美育、体育课程的学习。六艺教育的实施是根据学生年龄大小和课程深浅循序进行的,有小艺和大艺之分。书、数为小艺,是初级课程;礼、乐、御为大艺,是高级课程。

: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校教育,百家争鸣的学风是一大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当数战国时期齐国的官办高等学府’稷下学宫‘了。为什么叫稷下学宫呢?稷下有什么特殊含义吗?它指的是稷门附近地区,齐国国都在临淄,稷门则是国都的一个城门。当时正处于列国纷争、诸侯称霸的时期,齐国被田氏夺取了政权,新生的政权需要各种人才,于是,当时的齐王就在稷门附近建起了巍峨的学宫,招揽天下贤士,稷下学宫就这样发展起来了。

稷下学宫是齐王亲自兴办的学校,因此,政府对学宫里的师生给予特别优待,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和大夫,还让他们领取相应级别的“工资”和“奖金”,并允许师生们自由议论国家大事。自由的风气加上优渥的办学条件,自然吸引了一大批有识之士来此讲学、学习。

与夏商西周时期的贵族学校不同,稷下学宫虽然也是官办之学,却有着很自由的教学氛围,他接纳了来自各个国家,各个阶层拥有各种学术思想的学者们,几乎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各个学派。当时的很多名人,比如说擅长辩论的田骈、儒家大师孟子、博学多才的淳于髡,都曾在这里讲过学、授过课。据说,田骈、孟子的徒弟都有几百人,而淳于髡作为领袖人物,则有弟子三千人。由此可见,稷下学宫的学子规模可不是一般的大。这也是因为当时的齐国有钱,才能划几条街专门建造庄严巍峨的学宫,不然,普通的几间屋子可装不下这么多人。

稷下学宫的首领被称为“祭酒”,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学校的校长,大思想家荀子曾经连续做了三年祭酒。稷下学宫的学风非常自由,学生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喜好来向自己喜欢的老师求学,而持不同学术的老师也可以自由的在这里收学生、做讲座,就连学宫的祭酒都是师生们共同选出来的。

稷下学宫底的教学活动很自由,但日常管理并不乱。学宫里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学生要遵守学生守则,从饮食起居到学习活动,再到品德修养,都要合于规矩规范才行

汉代的最高学府是太学,太学是怎么出现的呢?《汉书》中说,这跟大学问家董仲舒有莫大的关系。汉武帝时期,皇帝常常亲自策问从地方推举上来的读书人的文化水平。董仲舒参加了三次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策士。

董仲舒三次参加策士的回答被集结在《举贤良对策》中。他在对策中建议:“如今天下太平,殿下却苦于找不到更多的人来帮助您管理国家,我希望您能建立一所国家大学以培养人才。

汉武帝听取了董仲舒的建议,在都城长安建立了全国的最高学府——太学。太学里的老师被称为“博士“,太学的学生就是”博士弟子“。后来也称”太学生“或”诸生“。由于当时的皇帝推崇儒家思想,所以,兴办太学旨在培养精通儒家经典的人才,太学里使用的”教材“,如《易经》、《诗经》、《尚书》、《礼记》等,都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太学生有一定的名额限制。在规定名额内的是正式生,由官府供给伙食以及学习费用,相当于公费生;还有一部分是在名额以外被选送入太学的特别生,各种费用都要自己出,也就是自费生。那时候,一些家境贫寒的太学自费生需要通过勤工俭学才能够完成学业。

在汉代,太学的规模逐逐迅速发展起来。太学刚刚开办的时候,博士弟子的名额只设置了五十名。到了汉元帝时,博士弟子已经增加到了一千多人,汉成帝时增加到了三千人。王莽执政后,为了笼络儒生,获得支持,更是大兴学馆,修筑校舍,录取的博士弟子有一万余人,太学的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东汉时期,太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由于朝廷迁都洛阳,汉光武帝刘秀就在洛阳城重新兴办太学。后来的皇帝不断对太学进行重修和扩建,在汉顺帝时光校舍就不下千间。到了汉恒帝时太学生多至三万余人。

作为最高学府的学生,太学生们不仅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也十分关心当时的政治事件。

有一天,丞相孔光外出巡视,他的随从们本应走小道,却违反规定驱车在中央大道上乱跑,正巧被当时的司隶鲍宣遇见,刚正不阿的鲍宣就把这些违规的随从拘捕起来。这可就得罪了丞相孔光,孔光跑到皇帝面前狠狠地告了鲍宣一状。皇帝偏袒丞相,以“以下犯上“的罪名判鲍宣死刑。来自济南的王咸当时正在太学读书,是博士弟子。他听完了这件事,愤愤不平。他用布置成一条长长的幡旗,来到太学里的大院子中央,高举幡旗说道:”想要救鲍司隶的,请到旗子下面集合!“不一会儿功夫,就聚集了一千多名太学生。第二天王咸就带着这一千多人,在上朝的路上围住了丞相孔光,表示抗议,并请求皇帝免除鲍宣的死刑。后来皇帝也没办法,只能免除暴君的死刑,改为轻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王咸举幡“事件。

在四川成都,有一所非常有名的中学——石室中学,这是一所省级示范性的高级中学。石室中学的前身是由两千多年前的蜀郡太守文翁创建的,是汉代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也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比较悠久的学校之一。

古时候,四川地区被称为蜀,秦国兼并蜀地之后,在那里设置了蜀郡。西汉景帝末年,文翁任蜀郡太守。属地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唐代大诗人李白是这样描绘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是说,要进入蜀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简直比登天还难。蜀地的偏僻由此可见一斑。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蜀地一直是一个很闭塞的地方。外面的人难以进去,里面的人也不易出来。闭塞的直接结果就是文化的落后。汉代推崇儒家文化,讲究礼仪道德,而蜀地一直被视为蛮邦,那里民风粗野,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巫祝之风盛行。

文翁自幼饱读诗书,在担任蜀郡郡守之以后,为了改变蜀地闭塞、落后的状况,推行礼仪教化,他从兴办教育入手,在成都设置学校,创建郡学,以石头修筑校舍,成为“石室“。文翁先生、文翁先是选派官员远赴当时的国都长安进行学习,学成归来后择优担任石室的老师,又鼓励各县官民的子弟入学,入学者可以免除徭役,学生成绩优异的还被委以县吏的重任。正是因为郡学生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优厚的待遇,官民们纷纷把子弟送入石室学习。

经过文翁的倡导,蜀地学风大兴,史书中评论他的功绩时说道:“今天巴蜀之地文雅的风气,都是文翁教化的功劳。“后来汉武帝将石室的成功案例推行到全国,下令所有的郡国都要建立官学。从此,由政府开办、面向平民招生的官学就在地方上推行起来了。

随着朝代的更替太学的命运跌宕起伏。到了西晋,政府又在太学之外设置了“国子学“,隋、唐、宋、元、明、清之时,国子学又有’国子监”的叫法。名字虽然变来变去,但性质没变,都是古代的中央官学,也是我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大学。能进入国子监学习的人,都是天之骄子。

唐盛时期中国社会的文化教育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中央官学虽然同前朝一样也有“太学”“国子学”“国子监”这样的叫法,但比起之前要完备、系统的多,号称“六学二馆”。

“二馆”指的就是崇文馆和弘文馆。两馆都是直接面向贵族子弟招生的学校,每馆只招收几十名学生,普通人难以企及。

“六学”指的就是国子监掌管的中央六学了。唐代的国子监,是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国子监下设置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六所大学。这六所大学虽然都是国家官办学校,但又有所不同。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综合类大学。主要教授学生儒家经典,面向高级官员的子弟招生。律学、书学,算学相当于专科学校,学习各种专业知识,面向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弟和平民百姓招生。起初,“综合类大学”的招生人数有限。唐高祖时,国子学招收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弟。招生名额只有七十二个;太学招收五品以上的官员的子弟,名额有一百四十个;四门学招收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名额有一百三十个。随着社会的发展,招生名额还在不断增加,多的时候总共能达到八千人。而且,除了位于长安的中央官学,唐代在各地方也建立了完备的教育体系,有郡学、县学等。在这些隶属于国子监的国家公办学校里,所有官学学生的食宿都由政府负责,学校里的教员和管理人员也都拿官禄。

唐代的国子监已经开始实行选修课和必修课并行的机制了。教育理念相当先进。随着科举考试制度的完善。唐代国子间也建立了完备的考核、奖惩和毕业制度。考试不合格的,要留级,考试成绩不佳的,要被罚’停公膳“也就是停止享受公费待遇;学生操行顽劣的,会被勒令退学;考试合格的,可以继续深造学习。四门学的学生升入太学,太学生升入国子学,也可以直接去参加科举考试。

在唐代,国子监六学可是相当有名,相当热闹。如果你来到大唐的任何一所大学外面,走着走着,可能就会遇到一群高鼻梁、深眼窝的外国人,或是一群长着东方面孔却叽里呱啦说着你听不懂语言的人。请注意,这些可都是来自异邦的留学生。他们可能来自今天的伊朗、印度、斯里兰卡、越南、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他们有些是政府委派来的留学生,有些则是自费或带着商人的赞助来学的留学生,其中甚至有许多异邦的王子和贵族。当时的国子监堪称世界一流学府,来大唐学习的留学生最多时能有上万人,这些留学生一般都会被安排到国子监六学进行学习。盛唐时期的国子监六学吸引着周边各国学子的目光。

不管从哪个方面看,唐代的官学体系都已经相当完善了,而完善的学校体系也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从而造就了盛唐的繁荣。宋代依旧沿用唐代的教育体制,分设西京国子监、东京国子间,后来,名臣范仲淹改革,将当时的应天府书院升为南京国子间,这样,三京国子监就并列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

:

到了明清时期,国子监虽然把律学、书学、算学排除在外,但它的规模更大了。

同唐代的国子监主要面向官员子弟招生不同,明清时期,进入国子监学习的生员并没有出身和年龄的限制,一般人家的子弟都可以入学,所以,国子监学生的数量大大超过以往,到了明代永乐年间,国子监生员人数已经突破一万了。

那么,这时的国子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让我们来看看明代的国子监吧。

明代在南京、北京分别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南京国子监规模宏大,校内建筑有射圃、仓库、疗养所、储藏室,还有教室、藏书楼、学生宿舍、食堂,甚至还有酱醋房、水磨房、晒麦场和菜圃。共有房屋两千余间,占据了方圆数十里。如果你有机会去南京旅游,一定要去四牌楼、成贤街,因为那里就是明代国子监的所在之处。玄武湖边、鸡笼山下、从四牌楼到成贤街,都是国子监的辐射范围。成贤街两旁植满了槐树,每年四五月间槐树开花时,满路芬芳,散发着幽香的槐花常常会落到行人身上。伫立在槐花飞扬的路上,你一定能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华文脉在这里流淌的痕迹。

国子监往往古槐成片。这是因为我国自周代起就有“面三槐,三公位焉”之说,即在皇宫大门外种植三棵槐树,分别代表太师、太傅、太保的官位。所以在古代,人们就把槐树视为“公卿大夫之树”。在国子监里广植槐树,有学生们可以考中高官的寓意。

国子监的学生被称作“监生”,当时的监生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官生,是由皇帝指定,出于恩惠,不用经过考试就能进入入监学习的学生,这类人数较少;第二种是民生。其中由地方官员保送、需要参加国子监考试的学生占比相当大;第三种是外国留学生,大致来自邻近的朝鲜、日本、暹罗等国。也有人认为,外国留学生应该算在官生里。

遥想国子监鼎盛之时,灯火相映,盛况空前。当时的邻邦日本、高丽、暹罗、琉球等国,非常羡慕中国的文化气象,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国子监的学生们生活也很潇洒,国家给予这些书生的待遇是很优厚的;监生们的伙食并不差,而且全由国家供给,有妻子儿女的,每月还额外发给米粮,国家还会按时令发给衣服、被褥。每逢节假日,监生们还可以领到“赏节钱”,那时三五成群的监生若逛城南,就要经过成贤街。一路槐花香,监生们穿着特制的士子衣冠,风流儒雅的从街上走过,行上路上行人无不注目,他们看着这些监生的眼光一定是无比的羡慕呀。

古时学校的书院文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治学严谨,有许多值得后世借鉴之处。

(0)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 把一整只鸡扔进电饭锅中,不加1滴水1滴油,出锅后比红烧肉还香。大家好,我是傻姐美食,生活中唯有美食和美景不可辜负。最近都在吃冰箱里的存货,今天想吃点荤食,打开冰箱看到还剩一只芦花大公鸡,......

    2023年10月29日
  • 出现了某个漂相,你知道鱼在干嘛么?这个漂相应该怎么处理?8个参考的漂相及处理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一、浮漂顿口漂像:浮漂有力下顿1、扬杆中鱼;2、扬竿不中鱼,此情况连续出现。鱼情分......

    2023年10月29日
  • #暑期创作大赛#夏季到了,又是各种烧烤上市的时候了,奈何我不能吃,但是又嘴馋的不行,就决定在家自己烤点香肠解解馋~普通香肠家里有一些普通的香肠,友友们也可以网上买专门的大肉肠,肉质鲜嫩用......

    2023年10月29日
  • 近年来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各个国家的多方面因素也发生了变化。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各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和文化实力都使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编通过最新报道,将自己分析好的最新内容报道给大......

    2023年10月29日
  • 这是一起让很多人听后都愤恨不已、咬牙切齿的真实案件,一起让人很难相信,竟然是发生在现代文明社会的真实案件。一个年仅4岁的小女孩突遭横祸,被人分尸成了8块,保存到了冰箱里,其中部分肉块还被......

    2023年10月29日
  • 大学有同学叫张 [yì],第一次老师点名的时候,对着花名册看了半天,最后憋出一个“张四火”,我们的张同学还真有慧根,毫不犹豫地站起来脆生生地 “到!”,从此后,“张四火”火了,风头健过本......

    2023年10月28日 杂谈
  • 黄梅戏,旧时称黄梅调。它的源起最早可上追溯至清乾隆五十年左右(但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黄梅戏),主要曲调来源于湖北黄梅县,故而得名。早期演出形式多为曲艺形式的表演唱,如《苦媳妇自叹》、《祝英......

    2023年10月28日 杂谈
  • 记忆口诀:升失氧化还原剂,降得还原氧化剂1、升失氧化还原剂升: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氧化:①化合价升高的元素被氧化②化合价升高的元素对应的反应物发生氧化反应③化合价升高的元......

    2023年10月28日 杂谈
  • 屈保民许是上了年纪之缘故吧,我时不时会想起30年前家乡的那口水井。那时,村里人吃水全靠村里的那眼水井。水井的井壁是大青砖垒就,井台铺着四块厚重的青石,经年累月被人踩踏,石面已经摩擦得发着......

    2023年10月28日 杂谈
  • 认识“睢”和“雎”大家看下面图片中的两个汉字,它们两个一样吗?哪里不同?大家仔细看:左边目字旁的汉字读作睢suī,右边这个带有“且”,读作雎jū。今天小短文,彻底把它们搞明白。一样吗?睢......

    2023年10月28日 杂谈
  • 果不其然,不听话的国家,美国都不会放过。如果给巴基斯坦升级F-16战机是给印度提个醒,那现在,美国已经开始对印度下手了:美国的制裁大棒,正往印度身上打。印度媒体报道指出,日前,美国宣布对......

    2023年10月28日 杂谈
  • 问:如果说太阳由大量的可燃气体氢组成,那为什么太阳没有一次性爆炸呢?答:因为太阳完全不燃烧。当人们说太阳在燃烧时,其实是在比喻。燃烧:在较高温度时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而发热和光的剧烈氧化反......

    2023年10月28日 杂谈
  • 汽油燃烧所需的最低含氧量为14.4%。大部分物质燃烧时火焰是橙红色的,但有些物质燃烧时火焰具有特殊的颜色,如硫黄燃烧的火焰是蓝色的,磷和钠燃烧的火焰是黄色的。可燃的蒸气、气体或粉尘与空气......

    2023年10月28日 杂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901574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