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杂谈

知行合一是谁提出的(先秦至宋明知行合一的4个精髓)

乔安然 2022-08-18 16:00:20 0

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主要是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培养习惯有利于知行合一的实现。

知行合一是谁提出的

知而不行,是未知;行而不知,是未行也

常言道,做人做事做学问,无外乎“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最早的提出者是明代大儒王阳明,作为阳明心学一派的领军人物。

王阳明的所有学说,无不是围绕“知行合一”展开论述,区区“知行合一”四个字被后世之人穷其一生都所得甚微,那么“知行合一”到底该怎样解读。

《传习录·徐爱篇》其中记载一段有关“知行合一”的详尽论述。最初王阳明向弟子们讲解“知行合一”的时候,只是言简意赅地粗略叙述。由此,引起徐爱、黄绾、顾应祥的辩论。三人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只好去求问于王阳明。

“知与行”是一“心”发出的两个动作

徐爱以当今世上很多人都明白“孝悌”的思想,应该侍父母以“孝”,待兄弟以“悌”,但仍有很多人不能做到“孝悌”所要求的标准,以此推断“知悌孝”与“行悌孝”是两件事。

王阳明当即寄予否定,给出的正确答案是“知行”是一件事,原话如下: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意思是说,世上从来都没有明白道理而不去实践道理的人,所谓口口声称自己明白人生要义、洞悉时间道理而不去主动实践的人都是未知的坐而论道。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教人做好“知行”的学问,核心观点的教人恢复本体,本体就是自己一身的主宰,一颗圣心而已,而不是手把手地教人如何一一去实践,这也就是所谓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王阳明全集

知与行是同时发生,没有先后轻重之分

阳明心学对待“知行合一”的观点之所以清奇,是因为它将“知行”并为一起,更强调两者是同时发生。

以《礼记·大学》中的经典论述: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翻译过来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正心诚意,而不自欺欺人,就要做到厌恶腐臭的东西,喜欢美好的事物。

人们看到腐臭的东西,就会产生厌恶的思想和厌恶的举动;看到美好的事物,就会产生喜欢的想法和喜欢的举动,思想和举动是同时进行的,而不是有一个喜欢和厌恶的过程。

或者由一个“心”产生思想,另一个“心”指导身体做出喜欢和厌恶的动作,两者同时发自于同一个“心”。

相反,一个人如果看不到、闻不到事物,自然不会产生厌恶和喜欢的感觉,更没有因感觉而生发出行为。

所以,以阳明心学的立场来看“知行”的观点,两者是不存在先后之分,“知行”的本源都是自己内在的一颗心,“心”之所向,“知行”所指,仅此而已。

心学书法

以生活为例,谈“知行”

生活中,我们评价一个人是孝子,必然是他的行为符合“孝”的标准,而不是以它口头上坐而论孝的夸夸其谈。

一个人一旦能够做到“行孝”,必然内心是明白“行孝”的道理。很难想到一个不知“孝”的人能够做到孝敬父母。

同样也很难想到一个只会“行孝”,而不懂得“孝道”的人,所以“知孝”和“行孝”是牢牢融为一体,不可能分割为二的。

再如,一个人知道疼痛、饥寒,必然是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疼痛、饥寒,否则不会空穴来风地有疼痛饥寒的感觉。

以科学的视角也是可以解释得通。阿基米德关于浮力的原理,我们将木棍放到水中,会发生木棍因为受到浮力的作用,而浮出水面。

实际上,“知行”便是“浮力”和“上浮”的关系。木头和水接触的那一刻,两者是同时产生,同时发生表现出来的。

我们不能说,先有“浮力”才有“上浮”现象,更不能说发生“上浮”才有“浮力”存在。

“知行”要运用得当

“知”是行的指导宗旨,“行”是知的具体实践;也可说成,“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

如果能够领会到这样一层奥义所在,基本可以对“知行”概念有了准确的把握。

每当说“知”的时候,脑子里要立刻联想到“行”,每当说“行”的时候,脑海里一定要有“知”的概念。

一旦将“知行”分做两件事,就会陷入片面的境地,要么成为懵懵懂懂只会傻做事情的“行者”;要么成为眼高手低、夸夸其谈的“知者”。

对于只会蛮干,不善于思考的人,我们有必要启发他对“知”的领会,才能防止他胡做蛮干;对于只会冥想,天马行空的人,我们必然要对他多讲一些“行”的概念,才能让他脚地实地,勤劳务实。

“知行”的形式一分为二,实属圣人无奈

最初至圣先师孔子讲“知行”的时候,因为很多人不能很好地理解,出于照顾更多人的接受程度,才把“知行”的形式一分为二,分开来讲。

毕竟大多数人的领悟程度是有限的,形式上一分为二显得比较容易接受,久而久之,后世读书人居然把圣人的意思曲解,干脆把内核分作两事来传承,这是圣人的无奈,更是后世的悲哀。

作为大乘知识分子来讲应该认识到这一点,看到“知”或是“行”就能联想到其中另一个。

“知行合一”实则“知行是一”,两者不是独立的两件事情,实际上完全可以只保留其中一个即可。

若是只探讨“知”,等明白其本意以后,再去实践的话,将终生都不得以真知;若是只身体力“行”,而不加以头脑思考,终生难以真“行”。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读史亦如此,浩瀚的文史之中,区区观点难以企及沧海之一粟,拿来分享以慰籍,还望不吝赐教。

(0)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901574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