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杂谈

天人合一是谁提出的(天人合一是哪位道家创始人的思想主张)

逮痴凝 2022-08-22 16:01:31 0

天人合一是庄子明确提出的。天人合一是古代哲学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学说。指天与人的紧密关系不可分割,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一种相互统一。其实,中国人所谓的天地合一是天地人合一。

说起道家学说,不可不提庄子。他是道家学说主要的创始人,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庄子文采斐然,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他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那庄子有哪些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呢?本文就来聊聊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的作品和主要思想。

01 庄子说梦,从梦中受益

在文化史上,庄子说梦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部《庄子》提及梦的地方就有几十处,关于梦的故事有庄周梦蝶、石梦神木、神鬼托梦等等广为流传,这些都为后来的士大夫和诗人以创作的灵感。

老子有关梦的故事里面最有名的非庄周梦蝶莫属,这个梦是这样的: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十分轻松惬意,他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

过一会儿,他醒来了,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他认真地想了又想,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这个梦引起了中国文人、哲人无穷的想象,不少诗人将此事作为典故化入诗中。

最耳熟能详的是李商隐的千古名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明代人张潮则对庄周梦蝶做了一个哲学解释,他说:“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

这个解释道出了苦于人生者的心声,但把庄子之梦的内涵狭隘化了,因为庄子梦蝶还涉及人类的认知问题,我们读《庄子》可以像庄子一样把梦当作一个重要的认知角度。

在很多人心中梦是荒诞不经的,不过西方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的一种反应,梦是愿望的达成,不过有些梦善于伪装,不能一眼就看穿。

庄子对梦的叙述和解读是全面的,把《庄子》的梦故事串联起来,我们可以获得对人生极为通达的认知。他的梦多是寓言,有着对人生社会的寓言。

如“石梦神木”的故事,讲的是一棵大树要保存自己就既得让人膜拜,又不能让人以为它是有用之材。

而“骷髅见梦”的故事是说骷髅宁愿做它的骷髅也不愿意恢复人身的形状,则告诉人们死后未必是坏事。

从这些故事里我们可以得知,即使梦里有清晰具体的意向,对人生有极为明白的指示,在庄子那里梦仍是无明,需要人们以自身的努力去获得自知知他之明。

鲁迅曾说:“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梦醒之后无路可走。”但梦并不虚妄,庄子希望从梦中醒来,从梦中得到教益。

02 人生梦一场,何不逍遥游

在张远山等众多学者的卓越阐述下,庄子是和佛、基督等人一样抵达终极的人物。

在庄子的修辞寓言中,蕴藏的是人生社会的真谛,跟佛的涅盘,基督的担荷不同,庄子的终极是实现逍遥游,这也是人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脱。

张远山把庄子的境界分成无知、小知、大知、智知等四重境界。如何理解这四重境界呢?

现代人受平等思想的影响,以为每个人的心智大同小异,因为人们常说大家都是聪明人,没有谁比谁傻。

但事实上,包括孔子在内的东西方哲学家都承认人确实有智愚之分。孙中山曾希望先知带动后知,后知带动无知不知,鲁迅则希望唤醒沉睡的人。

由于部分当代人对这些情形失去感知,所以才有学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地说:“你永远也无法唤醒一个装睡的人。”其实,有的人并非装睡,他就是活在梦中,就是庄子所说的小知甚至是无知。

庄子在《逍遥游》里写道:“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意思是:小智不了解大智,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朝菌不知道一个月的开头和结尾,蟪蛄不知道一年中有春有秋。这是寿命短的。

楚国的南部有冥灵这种树,以五百年当作春,以五百年当作秋;远古时有一种大椿树,以八千年当作春,以八千年当作秋;这是寿命长的。彭祖如今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吗?

这段话里的朝菌、朝菌、冥灵、大椿正好是无知、小知、大知、至知的排列,在这样的知识境界里,那些朝菌式的人格若还不可一世,岂不可悲?

然而,无知和小知的人们永远喜欢固步自封,知道自身的渺小也是觉得理所当然,觉得使命就是做好这个渺小的自己。为此,庄子的回答是无知小知要理解的不仅是外在的大知至知,而且是自己存在的大知至知。

一个人于浩渺的历史而言确实渺小,正如朝菌不知春秋,但人和朝菌仍有永恒的可能性,若能意识到这个可能性,人才能做自己身心宇宙的逍遥游,也可能做天地、人生社会的逍遥游。

如何才能实现逍遥游呢?庄子用四词做了概括:无待、无己、无功、无名。

这四个词的解释是:不需要凭借外物,不分物我,不去追求功利,不去追求名利。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正如启蒙运动中卢梭曾说:“人生来是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当代社会中,我们大部分人都为眼前的功名、地位、社会资源所诱惑、俘虏、束缚,自视自诩成功,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外界的功名利禄,而难以理解“人生的灿烂”。

因此,读庄子的文字能让人相信,与瑰丽的人性极境相比,外在的大富大贵或名利,都是不值一提的。如此我们才能既不为功名利禄所累,也不为生老病死所累,能够在生命“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前提下,依然可以“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03 看透生死,不计得失

庄子的大彻大悟源于对人生诸苦的体验,他的出身是高贵的,曾说春秋时代霸主楚庄王的后裔,他自己也曾做过漆园吏,生漆是当时诸侯社会的重要物资,所以他先前的生活不算差,只是后来败落了,甚至一度穷困潦倒。

据说他的衣服多了几年还在补着穿,鞋子后跟都磨损了还在拖着穿,他和妻子经常处于半饥饿状态。

有一次,庄子不得已去监河侯家里借粮,监河侯回答他:“等我收到市邑的租金后,就借给你三百金,你说好吗?”

庄子知道这是在敷衍他,于是用一条鱼的故事嘲讽他,原本自己只需要一点粮食就足够,等他去收了租金还不如直接看到自己挂了的样子。

庄子和一般读书人不同,即使在落魄的情形下也不在乎得罪监河侯一类的“人物”,因为他曾经历过富贵,所以不在乎这一得失,也就要当面揭穿这些人物的虚伪。

不过,也正因为庄子这样的性子,给他带来的代价也是沉重的,他的妻子就是在贫困交加中去世的,但也因为他经历了这样的打击,使他想通了一切,才有了“鼓盆而歌”的典故。

在妻子刚死的时候,庄子何尝不痛哭流涕,但想到妻子的生死和春夏秋冬四季那样运行不止。既然妻子已经安息在天地之间了,自己为什么还要哭哭啼啼呢,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庄子的通达并非自以为是地“看透”,而是在苦难中能更努力地研究,更深入地思考,看破命理富贵的他,唯独对学问情有独钟。在当时人人追求成功、追求名利的环境里,庄子可谓是一股清流,逆流而动。

因此一些君王大概知道他的身世,也敬畏他渊博的学识,所以也能容忍他的穷窘苦相,面对他的抢白讥讽无可奈何。

有一次,他穿得破破烂烂去见魏王,魏王说:“庄先生怎么这么狼狈?”庄子回道:“我这是贫穷,不是狼狈。读书人不能躬行道德,那才是狼狈;穿破衣服,拖破鞋子,是贫穷而已,这就是所谓没遇到好时代的现象。”

千百年后读《庄子》,虽然他的文字汪洋富丽,读时极易迷失其中,但与其他诸子文章比,他的文字提倡内在超越和自由,让我们相信即使世道再差,我们依然可以追求内在的超越。

(0)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901574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