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杂谈

阿拉伯数字什么时候传入中国(一刹那的时间到底有多长)

仍昆谊 2022-09-05 11:00:07 0

阿拉伯数字在13到14世纪才传入我国,在此之前,古代中国人是用别的符号和文字表示数字的。直到20世纪初,为了引进和吸收外国数学,阿拉伯数字才逐步在我国流行起来,距今不过100多年。在《数理精蕴》中,很多数的名称都是来自于佛经。比如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的记载,1“刹那”=8.6806×10-18秒。

现今世界上通用的数字是阿拉伯数字,由10个数字符号组成,简单明了,而且易于书写记录,便于计算。其实阿拉伯数字并非是阿拉伯人发明的,最初是由印度人发明的,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误认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才称之为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在13到14世纪才传入我国,在此之前,古代中国人是用别的符号和文字表示数字的。比如当时所用的“算筹”,记录运算也很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并未很快流行。

直到20世纪初,为了引进和吸收外国数学,阿拉伯数字才逐步在我国流行起来,距今不过100多年。

古代中国如何表示很小的数

实际上,至少从夏、商、西周开始,古代中国人就开始使用特殊符号表示数量。比如,公元前14至11世纪的殷墟甲骨文卜辞中,数字是这样的:

到了13世纪的南宋时期,南宋数学家秦九韶和金元文学家、数学家李冶,用的是另外一套书写更简洁的符号:

至于分数,先秦典籍,还有《算数书》(湖北汉代古墓中发现的竹简,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算术书之一)、《周髀算经》(中国古代的数学专业书)、《九章算术》(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之一)中大量使用了分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一般分数的国家。15世纪时,中亚的波斯(今伊朗)数学家阿尔·卡西,是除中国人之外第一个使用十进分数的人。16世纪,十进制分数才在欧洲被弗朗德(今比利时北部)数学家西蒙·斯蒂文发明。

古代中国如何表示很大的数

按北周的《五经算术》和东汉的《数术记遗》记载,比万大的数字,常常使用“亿、兆、京、垓、秭、壤、沟、涧、正、载”十个字来表示。但这几个数并不代表确定的数量级,而是一个粗略的范围。

后来到了清朝,康熙命人编撰了介绍西方数学的《数理精蕴》。这部书对单位,还有小数和大数的专用名称进行了整理和规范化,其中许多名称至今仍在沿用。

台湾大学数据库中收录的《数理精蕴》中指出,过去的度量衡的数学语言不统一,因而该书对度量衡进行了规范化,并提出了沙、尘、埃等数量级名称。

古代佛经中的数

随着时间的推移,《数理精蕴》中的一些数量级名称没有了现实意义,逐渐就不再流通了。比如,成语“不可思议”其实是1064,“无量大数”指的是1068。

这张表里,我们所看到的一些奇怪的名称,比如“恒河沙”、“阿僧祇”、“那由他”,它们是来自天竺(古印度)佛经中数量级名称的翻译。

比如,在佛经《华严经》中,大数数量级的名称和定义是这样的:

2003年,在日本召开的《国际高级金属混合物纳米科学研讨会》上,日本主办方使用汉字“尘”作为大会的宣传图,而“尘”的数量级10-9恰好等同于纳米。

当我们看到“涅槃寂静”、“虚空”等名词,是不是觉得好深奥,好有禅意和佛理,膝盖都碎完了?慢着!

其实在《数理精蕴》中,很多数的名称都是来自于佛经。比如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的记载,1“刹那” = 8.6806×10-18秒。

实际上,涅槃寂静的数量级只有10的-24次方,远远没有达到现代物理中,最小可测长度的数量级——普朗克长度的数量级10-35。

介绍西方科学的《数理精蕴》中的最小数量级,在几百年后就随着科技进步被更新了。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我们或许会发现更大或更小的数量级的现实意义。

所以明朝的东方不败要是来到现代,还敢自夸“你有科学,我有奇功”吗?

(0)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901574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