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杂谈

祝由术是什么意思(流传至今的祝由术有什么奥秘)

过圣杰 2022-09-14 16:00:07 0

在古代,“心理治疗”这种东西,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真是祝由术的“领域”。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所谓“心理治疗”,那差不多就相当于是用谈话的方式治疗,俗称“话疗”。但是在遥远的古代,祝由术治病那可不只是动嘴。在古代,医学和巫术的确算得上是“同源”的。

在著名神话小说《山海经》中,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是有两个神明干架,其中一个技不如人,直接被打死了。但是这个落败神明的老爹是烛九阴,是一名创世神。老同志的面子自然得给,所以天帝就叫了几个巫觋(音通席),把这位神明给复活了。

可能一般人看到这个故事,都会不得不感慨,看个神话都躲不过“拼爹”。但是如果我说,天帝使用的这种能让神明起死回生的“法术”,实际上的确存在,虽然真实效果没有“起死回生”这么邪乎,但确实“管用”,而且代代相传,被不少王朝承认,不知各位会作何感想?

事实上,根据记载,在古代,巫觋的确可以治病,而且他们用的医术与他们的身份十分相衬。这种医术叫做“祝由术”

估计一些对于玄学有兴趣的朋友,会对“祝由”二字并不陌生。但“祝由术”竟然是一种医术,这个说法可能就在很多人的意料之外了。那么,祝由术究竟是什么,它的“医术原理”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中国有着一套自成体系的医学。这个医学之中,有内科,也有外科,不过,在“心理治疗”方面,倒是少有记载。但是,没记载并不等于没有,在古代,“心理治疗”这种东西,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真是祝由术的“领域”。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所谓“心理治疗”,那差不多就相当于是用谈话的方式治疗,俗称“话疗”。但是在遥远的古代,祝由术治病那可不只是动嘴。

汉代刘向就在《说苑》中记载,说是在上古,有个叫做苗父的医生,在给人治病的时候,做法是“以营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可以看出,这些动作基本都是礼仪性质的手段,没什么开药动刀这些切实治病的措施。但诡异的是,这一番操作搞完之后,病人就“皆平复如故。”

可能不少人都对这种类似于跳大神的治疗方法嗤之以鼻,感慨这种东西也算是医学吗?但有一说一,在古代,医学和巫术的确算得上是“同源”的。

其实想想的话也没啥问题,毕竟古代也没什么微生物的概念。在他们看来,自己有了头疼脑热腹痛这些疾病,结果吃了点药就不声不响的好了,实在有些玄乎,说是巫术和老天爷的垂怜好像也说得过去。

当然,无论如何,从汉代以后,中国医学开始逐渐往务实的方向来走,涌现出了张仲景、华佗等一系列优秀的内科外科医生,并总结出了“望闻问切”等切实有效的治疗手段。而相比之下,“祝由术”也就越来越往务虚和唯心的方向发展,受到打压和淡化也是意料之中的。

但我们仍然要承认,精神力量对于人们来说也是不容忽视的,而且可以改善和调节人们的生理活动。适当给人一些精神上的影响,有时能起到不小的治疗效果。

想必不少人都听过那个故事,说是有一个人得了病,天天念叨着自己要死了,结果病情急剧恶化。后来一个大夫跟病人说,这种病最近发现了一种特效药,治疗成功率百分百。病人一听,来了精神,“换了药”之后果然迅速康复,结果结账的时候病人才发现,给他的用药就从来没变过。

而在古代那个生产力不发达的时候,大部分人是真的相信有“神”的存在的,且不管他们信的到底是太上老君,还是玉皇大帝,还是如来佛祖,反正肯定是信神的。因此,“祝由术”这种“话疗”,还真不能少。

而古代的一些有识之士,对于“祝由术”的解释也非常靠谱。唐代学者王冰,就在其《索问注》中,将“祝由”解释为“祝说病由”。明代学者张介宾对“祝由术”的解释也和王冰差不多,所谓“求其致病之由,而释去其心中之鬼”

在隋唐时期,祝由术虽然与医术在实质上分了家,但实际上仍然归太医院负责和管理。在当时,祝由术的官方名称叫“祝禁术”。据《隋书·百官志》记载,在当时的太医院中,设有两个祝禁博士。

而在唐朝,祝由博士的数量被削减成了一人,但在底下设了两名祝禁师,八名祝禁工,十名祝禁生,可见在唐朝,祝由术不但被官方承认,还能评职称,其地位确实不小。

隋末唐初的大医师孙思邈,也在他的《千金方》和《千金翼方》等著作中,详细阐述了他所整理的祝由术运用场景,分别有瘟疫、疟疾、创肿、生产、皮外伤、动物毒液等等,可见话疗也是一门学问,面对不同的病人,也有不同的话术和“跳大神”的方式。

在宋、元时期,祝由术开始往符箓的方向靠拢。宋徽宗曾经组织学者,编撰医学巨著《圣济总录》,在整部书的200卷中,就专门为祝由术安排了三卷,只是给的卷名是“符禁门”,卷中不但论证了祝由术,还列出了300多道符箓,供“施法者”选用。

不过,宋元时期的一些医生对于祝由术,也不再是百分之百的信任。比如元代医生朱丹溪就认为,“移精变气乃小术耳,可治小病,若内有虚邪,外有实邪,当用正大之法”。意思就是说,祝由术这种只会空谈没有行动的治疗手段,最多只能用来治小病,真碰上大病那还是别话疗了,该吃药吃药,该动刀动刀。

虽然明代有嘉靖这么一位喜欢修仙求道的皇帝,但是有明一朝,官方对于祝由术的态度还是比较冷淡的,隋唐时期,太医院至少还会专门为祝由术设立官职,传授技巧,但到了明朝,官方祝由术基本已经失传,明朝官方也并不热衷于抢救这一“技术”。

不过,明朝上层对祝由术的冷淡,却丝毫不影响底层对于祝由术的热衷。很多学者都认为,明代正是祝由术发展的巅峰时期。因为祝由术的“权威作品”,《祝由十三科》,就是在明代诞生的。

《祝由十三科》的治疗范围极为广泛,涉及到了胎产、眼目、口齿、痘诊等十三个科目,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医治疗的大部分科目范围,里面有大量的道教符箓和咒语,也非常有宗教意义上的研究价值。

到了清朝,“祝由术”被正式移出太医院,不再是被官方正式承认的医术。但拜明朝时期民间丰富的祝由文化所赐,再加上清朝是东北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而东北盛行“萨满”之术,所以在民间,祝由术热度依旧不减。

而明清两代的笔记小说文化非常丰厚,所以在大量文字的记载下,祝由术也算是传得更加神乎其神。

如清代张培仁就在其《妙香室丛话》记载道,他曾经坐车的时候摔断了手臂,请了一个祝由术大师来治病,大师在他的手臂上摞了不少砖头,然后手持一把大斧,口中念念有词,随后用斧背猛击砖头,治好了他手臂骨折的问题。

说实话,这个操作实在有点匪夷所思。如果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解释的话,我们大概可以认为,作者的手臂并不是骨折,而是脱臼,而医生的手持斧背的治疗方法,应该就是通过重击,把他的把胳膊给装回去了。

祝由术这种东西虽然有一些“心理治疗”的作用,但归根结底,还是充满了各种鬼怪色彩,而医学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科学。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的医疗卫生保健事业蓬勃发展,祝由术虽然挺过了清末民国的浩劫,大部分“方子”保留到了解放前,但也已经不再有实用方面的研究了。

毕竟,医学在治病方面,向来讲究使用科学技术,用事实说话。而祝由术这种务虚的所谓医术,即使有“心理治疗”的作用,但现在也大部分由更专业的心理医生和精神科来代替了。虽然“祝由术”在古代的确有着一些“战绩”,但是无论如何,像这样的医学,还是早日把它们送进博物馆里参观和研究为好。

(1)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901574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