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杂谈

解缙一生的简介(情商太低被冻死雪地的第一才子)

逮痴凝 2022-11-17 09:00:16 0

1415年,锦衣卫指挥纪纲下了一道很奇怪的命令:他要请牢里的一个囚犯吃饭。纪纲是朱棣身边的心腹,作为锦衣卫中最高的统帅,会屈尊去请一位囚犯吃饭,确实令人费解。这位犯人欣然接受了纪纲的邀请,但纪纲并没有如约而至,而是让这位犯人自己吃;这位囚犯想起往事,不一会便喝得不省人事。待犯人喝醉后,锦衣卫便奉命将

1415年,锦衣卫指挥纪纲下了一道很奇怪的命令:他要请牢里的一个囚犯吃饭。

纪纲是朱棣身边的心腹,作为锦衣卫中最高的统帅,会屈尊去请一位囚犯吃饭,确实令人费解。

这位犯人欣然接受了纪纲的邀请,但纪纲并没有如约而至,而是让这位犯人自己吃;这位囚犯想起往事,不一会便喝得不省人事。

待犯人喝醉后,锦衣卫便奉命将这位囚犯拖出去,扔到冰天雪地里,没多久便冻死了。

这位囚犯便是明朝第一大才子—解缙,

曾得到太祖朱元璋、永乐帝朱棣两代皇帝宠信,朱棣依靠解缙才完成了《永乐大典》;

但为何会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呢?

01 得太祖另眼对待

解缙是江西吉安人,1369年出生,天资聪颖,从小就天资很高,被乡里人称为才子,大家觉得解缙将来一定能有所成就。

当然解缙确实也没有让大家失望,1388年,解缙年仅19岁便中了进士。

在解缙还没考中进士之前在江西吉安的名声就很大,甚至在京城很多人知道解缙这位大才子。

朱元璋惜才,自然也知道解缙,并且为了表示对解缙的重视,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专门见了解缙。

还未步入仕途就得到当朝天子接见,如此给人的信号:解缙自此以后必定飞黄腾达。

解缙考中进士前后正值胡惟庸案前后,朱元璋大肆杀戮大臣,很多的大臣可能今天还在上朝,第二天便不见了踪影,如此环境下朝中很多大臣都是睁一睁眼闭一只眼,只希望能够安稳的退休。

但解缙确实与众不同,或许是立功心切,或许是年少轻狂;

他上书朱元璋,针对当时的环境进行批判,并且写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太平十策》:在文章中非常详细地阐述了自己对当下环境的看法,为朱元璋勾画了一副美好的蓝图,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跟对策。

晚年的朱元璋属于人不犯我我也犯人的性格,朝臣不主动招惹朱元璋,都害怕朱元璋会对自己下手,而解缙居然有如此勇气,直接去摸老虎的屁股。

很多人认为解缙估计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了,但实际上呢?

大家都错估了朱元璋对解缙的态度,朱元璋不但没有将解缙怎么样,反而欣然接受解缙在文章中提出的建议。

解缙凭此文章开始名满天下,当然也有人认为解缙不过是幸运儿而已,下一次朱元璋真不一定就饶了解缙。

1390年李善长因胡惟庸案受牵连而被杀,李善长被杀原因是很复杂的,朝臣们都很清楚是怎么回事,但是谁也不敢多说一句话。

解缙再一次去摸老虎屁股:帮自己的好友写了一篇文章上书朱元璋,为李善长辩解。

朱元璋何等聪明人,自然也知道文章是解缙写的。

李善长之所以被杀是触到朱元璋的逆鳞才会下场如此惨,而解缙此举无疑是在挑衅朱元璋作为皇上的权威。

朱元璋虽生气但并没有将解缙怎么样,这便让解缙以及朝臣们认为:不管解缙如何过分,朱元璋都舍不得动解缙。

解缙确实也是如此想的,但让解缙没想到的是他很快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02 被太祖赶回了老家

1391年朱元璋将解缙赶回了老家,并且对解缙说:“十年后再用”;

可见朱元璋惜才,但并不惯着解缙,而是想磨一磨解缙的戾气日后再用。

解缙在京3年时间以为可以出人头地,但终究是美梦一场,沿着原路返回老家的解缙开始反思自己:自己坦率真诚,满腹经纶,一心为大明,为何会落得如此地步呢?

被罢官的解缙在老家,确实日子过得很苦闷,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他究竟为何会被冷落?是才学不够还是自己的度量不够呢?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解缙终于明白自己究竟为何失败?

自己的坦率正直在朝堂之上并不适用,想要得到太祖的重用,就要学会逢迎君主,并懂得为官的权谋之术。

仅仅有满腹经纶是不够的,还要学会抓住机会,一步一步地高升!

03 十年期未到,解缙已经按捺不住

太祖朱元璋将解缙赶回老家的时候留了一句话“十年后再用”;

1398年太祖朱元璋病逝,而解缙在老家待了还不到十年的时间;虽未到太祖约定的十年之期,但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解缙已经按捺不住开始行动了。

他依靠之前在京做官时积攒的人脉,向建文帝上书,以求获得官职。

但命运跟解缙又开了一个玩笑:建文帝也知道解缙此人有才,但毕竟是太祖摒弃的人,所以只给了解缙一个很小的官职,而且并不留在京城。

解缙倒也没有坐以待毙,马上找到之前自己认识的人,帮助自己留在了京城为官,成为翰林院的一员。

虽也是小官,但毕竟是在京城,自然不一样。

经历一次被抛弃的解缙,已经跟青年时期的不一样,开始明白为官之道。

04 靖难之役朱棣成新帝,解缙马不停蹄投靠并成为其宠臣

靖难四年,李景隆打开金川门放朱棣的北军进入南京城,而解缙则跟其他的王公大臣一样前去迎接朱棣进城,并成为朱棣的宠臣。

解缙之所以得到朱棣的重用,80%的原因是朱棣会识人用人,他很清楚想要编纂《永乐大典》必须要依靠解缙才可以。

1403年朱棣称帝的第二年,朱棣将编纂《永乐大典》的任务交给了解缙,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直言,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成一书,毋厌浩繁”。

很显然朱棣要的是一本涵盖古今、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但在那个时候书籍很容易遗失,想要采集这么多的书籍需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

朱棣将这项重任交给年仅34岁的解缙,对其抱了很大的希望;

但很可笑的是朱棣如此重视《永乐大典》的编纂,而解缙却没有意识到朱棣对此项任务的重视程度,他以为朱棣就是想要编纂一本书玩玩而已。

1404年十一月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解缙便将自己的初稿交给了朱棣,取名为《文献大成》;当然能著成次数也花费了解缙很多的精力跟心血,但很显然朱棣很不满意,将解缙劈头盖脸一顿臭骂。

朱棣也意识到解缙压根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将解缙斥责一顿后,便做出了部署:

首先朱棣派出五位翰林院学士担任总裁,全都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

其次派出二十位翰林院官员为副总裁,也都是有名的学者;

并且朱棣下旨在全国各地找寻饱学之士、写字写得漂亮的人参与《永乐大典》的编纂。

当然朱棣也为这些饱学之士做好了后勤:每月都会发放月供,吃住不用担心朝廷给安排好。

除此之外朱棣还给解缙找了一位帮手,此人便是“黑衣宰相”姚广孝。

姚广孝是朱棣的心腹,更是谋臣,派此人协助朱棣无非也是想让姚广孝监督解缙;

姚广孝不仅善于权谋,也是一位非常有才学的人,明初第一学者宋濂就非常欣赏姚广孝。

朱棣做出如此严密的部署,并且为解缙解决后顾之忧,解缙也彻底明白朱棣的意思,按照朱棣的意思开始编纂《永乐大典》。

当然朱棣确实也没有看错解缙,他安排好编纂的各项工作:

采购

编写

校对等每一个阶段的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

而且每完成一个部分,解缙都会亲自参与审阅,并且提出自己的建议。

能将上千人的团队管理得如此井井有条,可见解缙确实不仅有才,也有管理能力。

1408年十一月终于完成,包括经史子集、医学、阴阳、占卜等各方面,包含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知识财富。

朱棣亲自为这部著作取名为《永乐大典》。

05 功成名就之时却被朱棣贬到了广西

对于解缙而言,编纂《永乐大典》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然而解缙还没来得及欢呼自己的成就,就被朱棣贬到了荒凉的广西。

作为明朝第一大才子,究竟为何回落得如此下场呢?

真的是朱棣“卸磨杀驴”吗?

当然不是,

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解缙:咎由自取。

朱棣靖难成功登基称帝后,重用主动投靠的解缙,让其负责《永乐大典》以及《太祖实录》的编纂工作,并且给了解缙很高的地位——在内阁中担任要职。

不仅如此,朱棣还经常在下朝以后主动找解缙聊天,并且不止一次在大臣们面前夸赞解缙:

“得到解缙,真是上天垂怜与我!”

但解缙之所以再次失败,就是因为:他又做了自己不擅长做的事情

对于皇上而言,选择继承人是个很头疼的问题。

朱棣也是如此,朱棣称帝后,在长子朱高炽与次子朱高煦之间犹豫不决,朱高炽是嫡长子按理说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太子,但因从小身体不好能文但不能武。

而次子朱高煦不一样,能征善战,最得朱棣的宠爱。

朱棣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一时间没有定论,便去问朝臣们的建议,大多数参与靖难之役的大臣们都支持次子朱高煦。

但有一个人反对:此人便是兵部尚书金忠。

此人背后是姚广孝,是金忠向朱棣建议:若是犹豫不决可以问问朝臣们的建议。

而解缙便是朱棣询问的对象之一:

朱棣:你认为该立谁为太子?

解缙:世子很是仁厚,应当被立为太子。

朱棣便不说话了,解缙接着说了三个字:“好圣孙!”

解缙说完朱棣便笑了,世子朱高炽被立为太子。

而解缙嘴里的“好圣孙”指的便是宣宗朱瞻基,朱高炽的嫡长子,朱棣很是喜欢这个嫡长孙。

朱高炽被立为太子以后事情发展的并没有解缙想得那么顺利,朱高煦的地位跟势力远远超过了太子朱高炽一党,并且有很多僭越的行为。

解缙明显没有眼力见,做了一生中最错误的一个决定:向朱棣打小报告,状告朱高煦的所作所为,希望朱棣能惩处。

朱棣只说了三个字“知道了”,很显然解缙没有意识到:

朱棣有多宠爱次子朱高煦?

朱棣的家事怎么会轮到一个外人来评头论足呢?

此后解缙在朱棣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但碍于解缙还要负责《永乐大典》以及《太祖实录》的编纂,朱棣一直隐忍不发。

但很快,1408年二月朱棣将解缙赶出了京城,打发去了荒凉的广西。

06 最终的结局:冻死在冰天雪地

解缙接到朱棣的旨意并没有反抗而是乖乖的去了广西,在解缙的眼里:我还年轻只有三十六岁,朝廷还会启用我。

确实解缙也等到了一个进京城的机会,但却做了另一件蠢事,直接把自己搞进了大牢:

1411年得以进城城汇报自己督饷的情况,但是解缙到了京城,朱棣并不在京城而是去了蒙古。

解缙还在期望自己能够东山再起,便私下里去见了太子朱高炽。

而朱高煦向来嫉妒太子朱高炽,抓住了这一把柄直接告知朱棣。

朱棣非常生气,认为太子朱高炽与解缙意图图谋不轨,将解缙直接抓紧了大牢,解缙直接变成了阶下囚。

1415年锦衣卫指挥纪纲在向朱棣汇报囚犯名单的时候,朱棣见有解缙的名字,便对纪纲说:“解缙还在呢?”

纪纲是朱棣的心腹,自然明白朱棣的意思:解缙怎么还活着呢?

便有了开头的一幕,明朝第一大才子解缙便在冰天雪地里不知不觉地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他虽死得憋屈,但他主持编纂的《永乐大典》却至今保留,确实很宝贵。

(0)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901574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