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杂谈

赵匡胤为什么不传子(宋太祖为何传位给弟弟赵光义)

须宏才 2022-12-08 10:00:15 0

赵光胤在五代绝对是个狠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杯酒释兵权…在很多人印象里,这些事件分明就是他的专属标签。那么这么个牛人,为什么没把皇位传位给儿子,而传位给弟弟赵光义呢?一,匪夷所思的传位顺序赵匡胤一共有四个儿子,其中两个没长命,活下来的一个是赵德昭,另一个就是在影视剧里赫赫有名的八贤王赵德

赵光胤在五代绝对是个狠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杯酒释兵权…在很多人印象里,这些事件分明就是他的专属标签。

那么这么个牛人,为什么没把皇位传位给儿子 ,而传位给弟弟赵光义呢?

一,匪夷所思的传位顺序

赵匡胤一共有四个儿子,其中两个没长命,活下来的一个是赵德昭 ,另一个就是在影视剧里赫赫有名的八贤王赵德芳,但真实的赵德芳和影视里的形象差别很大。另外赵匡胤死时这哥俩已经成年,但都没能接老子的班当上皇帝,有点冤。

而别别扭扭上位的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搬出来一个叫“金匮之盟”的玩意,说二哥赵匡胤生前承诺母亲杜太后,日后要把帝位传给自己。

这个所谓的“金匮之盟”在赵匡胤死前没人见过,是不是后来伪造很难说,但诡异的是,就连赵匡胤也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行为。

比如历史上包括五代,按照惯例皇子成年后要封王。但成年的皇子赵德昭只封一个防御使的武官头衔。

而他的叔叔赵光义,却像钻天猴一样的不断上升,从一个八品小官直升为同平章事(政治局常委),然后到开封府尹(首都市长),再到中书令(国务院总理),还任大内都部客(首都卫戍司令)。

甚至赵光义后来封了晋王、正式确立为储君了,22岁的皇子赵德昭仍然没封王,在他老爹最后时期只做到使相。以宗室论,出阁即封王是规矩,老赵干嘛要故意放缓自己儿子的提升速度?

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赵匡胤为弟弟赵光义提高威望,为他以后继位铺路。

这些有违常理的做法究竟是为什么?老赵是和儿子有仇吗?

当然不是,实际情况是迫不得已。

二,传位赵光义的真实原因

我们作为现代人站在上帝视角看,当然知道宋朝持续了几百年。但当时的赵匡胤却不知道,他只知道唐末经历了五代,天下很乱,换个皇帝比换个内裤还容易。在这种情况下,保住江山才是第一需要。

一开始没考虑自己儿子,是因为太子这名号在晚唐五代没有任何意义,跟催命符差不多。从824年唐敬宗即位到997年宋真宗前,这整整173年没有一个太子能成功即位。

在这乱世没有两下子的皇帝是镇不住场子的,赵匡胤如果让没大有经验威望的儿子做太子,简直就是让他送死,历史也会改成六代十国。从晚唐以来第一个成功继位的太子只有宋真宗一人。下面是宋朝建立前50年间中原政权的更迭:

后梁(907-923)后唐(923-936 )后晋(936-947) 后汉(947-950) 后周(951-960)

宋之前那五代活的时间都不长,基本上十几年或者就几年。难道赵匡胤就有把握大宋朝能撑二十年?这时周围形势和之前的五代没有任何区别。

赵匡胤成立宋朝时赵家宗室的力量是非常薄弱的。他最大的兄弟赵光义才21岁;小弟赵廷美还没成年;赵德昭九岁,赵德芳刚刚满周岁。

此时赵匡胤一旦出现人身意外, 别说朝代更迭,整个老赵家族都会遭受到灭顶之灾。怎么当的皇帝老赵自己很有数,黄袍加身这档子闹剧已经上演过了,赵匡胤可不想再来次,让宋朝变成第六代。乱世立长,对赵家而言,也只能培养时年21岁的赵光义作为继承人了。

但还有一个问题。

赵德昭比叔叔赵光义仅小12岁,这个年龄差挺尴尬的,可以是一辈人,也可以说是两辈人,其实赵匡胤和赵光义也是差12岁。如果儿子提前封王就会对赵光义是个威胁,很有可能会内耗,这对于一个接踵五代的新兴王朝来说是致命的。

所以传位赵光义也是告诉自己的儿子,你别想了,至少现在没你的份,一切以大局为重,一旦内耗大家都完蛋。

怎么消除内耗呢?

消除潜在内耗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权势和地位的悬殊化。

这跟杯酒释兵权是一个套路:皇帝有权,大将军有兵权,互相间没有想法时间长了也会产生猜忌,如果有人使坏从中挑拨,以五代时期的特性出事的几率几乎百分百。那怎么办?

在还没产生猜忌之前,就推心置腹把话挑明,你把兵权交出来,没有威胁了我也不会害你,以后也不会产生什么猜忌了,这样大家互相信任其乐融融。

所以前面赵德昭迟迟没封王就好理解了,因为一旦封王,虽然赵光义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但赵德昭有皇子的身份,这地位就差不了太多,就会产生猜疑产生内耗。为了消除可能的猜忌,就必须要地位悬殊化,让德昭不可能成为晋王的威胁。这既是保护宋朝社稷,也是保护自己的儿子,所以赵匡胤才故意压制自己儿子的地位。

最后一点,赵匡胤真的没想过要自己儿子继位?

其实老赵从来没放弃过赵德昭、赵德芳弟兄俩,按照他的计划,这两个儿子一直都是潜在继承人,只不过不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将来迟早要继位的。

包括前面赵光义搞出的那个“金匮之盟”的玩意,也基本按着赵匡胤的意思规定了传位顺序:赵匡胤传位三弟赵光义,再由赵光义传位四弟赵廷美,最终赵廷美传位赵德昭。

只是,后来的发展完全超出了赵匡胤预料。

三,赵光义登基

其实从赵匡胤最后一两年的活动来看,他是打算要把赵光义替换掉的,已经开始安排德芳、德昭参加一些重大场合的政治活动,拉近和三弟光美的关系。还通过迁都洛阳来打探晋王底细,很显然已经有换储的想法了,当时兄弟俩为此吵得厉害,甚至赵光义气得不行臣礼就直接离开,实录中有记载,到这里兄弟俩实际上已经撕破脸皮了。

也就是说,在逐步稳定了自己的统治,把天下基本统一的情况下,赵匡胤对原先继承人的问题有了新的想法。

这可以理解,是人都要顾着自己儿子。之前选择赵光义作为继承人,那是乱世迫不得已的选择。现在天下收拾的差不多了,杯酒释兵权之后赵家的统治也彻底稳定下来,下一步该回到历史的正轨了。父死子继是中国的政治传统,也是儒家意识形态的基础,弟弟已经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该让位了。

然而,赵匡胤还是把局势想得太简单了,包括他的弟弟赵光义。

此时的赵光义,已是中央地方军政大权集一身,论权势仅次于皇帝,这已经不是什么 “权臣”“储君 ”了,更确切点不如说是“副皇帝”。这种情况下,自然是群臣巴结,早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团伙。

等宋太祖的儿子们长大的时候,晋王赵光义势力已经是根深蒂固,独霸朝堂,宋太祖的儿子们根本斗不过他们的叔叔。

为了尽快上位避免夜长梦多,这个大宋朝二把手甚至要提前下手了。

有天夜里,赵匡胤叫来赵光义商量事,屋里只有他两人对坐。但在门外守护的侍卫,透过屋内的烛光隐隐约约能把里面的情况掌握了七八分。

看到屋内一盏灯两个人影,之后赵光义时不时的离开座位在屋内走动,像是在躲避什么。而赵匡胤更是情绪激昂的拿柱斧敲击地面,发出清脆的响声,还朝赵光义喊着“好做,好做”(应该是好自为之的意思)。

然后夜里四更,就传出赵匡胤突然暴毙的消息。

这就是“斧声烛影”的故事,赵光义杀害赵匡胤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不过从宋朝史料记载看,赵匡胤的死因的确可疑。老赵在死前的一个月完全看不出身体有什么问题,还在积极的准备打仗,但在那天突然就死了。然后弟弟赵光义拿出一份金匮之盟,说这是他和哥哥在老娘面前的约定,真有这种好东西为什么不早拿出来?

再看赵光义继位后,才把大侄子赵德昭封为武功郡王,小侄子赵德芳接替哥哥成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刚刚当上皇帝的赵光义还特意下诏,称两人为“皇子”,而不是“皇侄”,这就代表他们有成为接班人的可能。

但仅三年后怪事就发生了。赵德昭被迫自杀,再两年,年纪轻轻的赵德芳离奇的病逝,这样赵匡胤俩儿子都不明不白的死了,全军覆没。

赵光义还没忘把太祖的俩儿子又改称为“皇侄”,表示正统已经在他赵光义门下了,自己这一脉的徒子徒孙永远要做皇帝。

事做的有点绝。

四,后续

或许宋太祖在天之灵心有不甘,也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剧情出现反转。

多年后靖康之耻北宋灭亡,跑到江南的康王赵构建立了南宋。但这哥们的儿子死的早没有继承人,就把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赵昚(读shen)作为养子,并在1127年继位,宋孝宗成为宋朝第十一位皇帝、南宋第二位皇帝。

于是出现了这么个有趣的现象,北宋是赵匡胤建立,但之后是赵光义及后代继位。南宋是赵光义后代赵构建立,但之后由赵匡胤后代继位。

而且南宋国祚152年,和北宋的167年相比都是半斤八两,没差多少。

风水轮流转,扯平了。

如果能看到这一结果,赵匡胤和赵光义俩兄弟不知有何感想。

(0)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901574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