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杂谈

北魏太武帝灭佛的原因及其影响(北魏太武帝灭佛原因浅析)

2023-07-31 01:47:46 0

导语:公元二世纪末,在四分五裂的中华大地上,历时百年之久才建立起来一个封建王朝,第一次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百年的混乱,统一了北方。然而这一时期,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治混乱,社会痛苦的时代,但却又是一个精神自由、解放的时代。佛教就像一朵从异域带来的花朵,在这里植根土壤,直至公元五世纪中叶,却遭受一次

导语:

公元二世纪末,在四分五裂的中华大地上,历时百年之久才建立起来一个封建王朝,第一次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百年的混乱,统一了北方。然而这一时期,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治混乱,社会痛苦的时代,但却又是一个精神自由、解放的时代。佛教就像一朵从异域带来的花朵,在这里植根土壤,直至公元五世纪中叶,却遭受一次前所未有的"法难"——北魏太武帝灭佛。

北魏太武帝灭佛首开"三武一宗"灭佛事件的先例,也是佛教"法难"历史上最为严厉、残酷的事件,然而每次灭佛事件的原因与影响却是各不尽相同的,是受多方利益的掺和与博弈的影响,而北魏太武帝灭佛事件有何原因对佛教的本土化过程有何影响?

北魏灭佛前的佛教状况

佛教传入中土的时间甚早,一般认为是汉哀帝元寿年间传入,由于中国本土文化思想传统的成熟与强大,而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其自身的佛教的思辨性与宗教性理论由于语言、环境、风俗习惯不同,从而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隔阂,自此以后佛教不得不向本土文化妥协印隐匿自己某些发展个性。

汉传佛教之药师三圣

在这种策略下,佛教在力量薄弱时期曾未与本土文化发生根本冲突,因此南北朝时期就得到了大部分中土上层人士和统治阶级的好感,从两汉到魏晋时期,一些中土僧人借助本土具有的思想模式来解释佛学,特别是黄老之学和魏晋玄学对佛教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南方,宋、齐、梁、陈四朝的统治者,几乎都是佛教的信徒,因此佛教在南方的发展可谓一帆风顺,北方的佛教却经历了北魏太武帝灭佛事件之后,还是有很大的发展。北魏太武帝灭佛的原因,一直都是众说纷纭,史书关于这次记载也是寥寥几语,不够深入与全面记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像图

太武帝对佛教的态度变化

北魏太武帝灭佛并不是突然突然爆发性事件,这次事件有其发展过程。虽然佛教虽为外来文化,直至北魏朝是它已发展了数百年,已成为传统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已有坚实的社会基础。虽然统治者并不虔诚于佛教,但为其佛教"有助于教化"的作用,并且北魏初期统治者也是重视佛教的,突然性的灭佛不仅消灭了维系统治的纽带,还可能激起民愤。因此此事件应是疏佛,即是排佛,最后才是灭佛的发展过程。

北魏建国初,统治者对佛教是很尊敬重、认可。太祖道武帝在转战河北时,就给予了佛教特别的尊重,定都平城后,处理完国家大事后,就把佛教纳为国家管理范围:下诏修正寺院,寻觅佛经。天兴元年间,设置"僧官",任命僧人中杰出领袖法果为"沙门统",令其总摄僧徒。可见太祖道武帝对于佛教的政策是宽松,并设置有合理管理制度。同时他本人对于佛教也是表现为虔诚,看见僧人要致敬,并下令"禁军旅毋得有犯"。

北魏僧人守戒故事附则一

在这样的影响下,太武帝拓跋焘继位之后受父代的熏陶,也是支持佛教的发展。他广招沙门弟子来京师讲学,并在佛祖生生诞之日举行游行仪式,因此可见太武帝初期与佛教关系比较融洽。直至天师道冦谦献书于朝廷,当时太武帝最为倚重的谋臣之一——崔浩,他极其崇拜道教,冦谦早年就相识了崔浩,两人的交往甚密切。加之太武帝本来对庄周、老子的著作兴趣盎然,因此在这样的氛围下,太武帝渐渐地相信冦谦所说"付汝奉持,辅佐北方太平真君",改年号为太平真君。由此,北魏太武帝逐渐开始疏佛。

道家学派——老子

太武帝受冦谦"佛之短",太武帝虽然初期是支持佛教的,但不真正了解佛教的教义。公元438年太延三年,太武帝以其"寻以沙门众多,诏罢年五十以下者",这是太武帝第一次献佛的记载,也正是太武帝将来灭佛的前奏。

限佛的主要原因可以归为影响力国家的税源、兵源,因僧尼是免租调赋役。在公元444年,太武帝又下诏把蓄养限制在王公以上,以此大力限制佛教的人数,并且对私养佛教弟子的人和被私养的人都要被处死,甚至要满门抄斩。可见太武帝对于佛教心生排斥。

太武帝灭佛的原因

太武帝限佛的原因虽然经济的原因,从禁止私养沙门、师巫、工巧中扩大税源、兵源,以加强统治,同时也不能不含思想文化领域的冲突。佛教自传入中土后,就一直依附于儒学的发展,魏晋时期的佛教借助玄学的思辨模式流行起来,同时佛教也认识到佛教的发展也必须向儒学一样成为统治的"辅翼",承认儒学中的君臣纲领,把统治者视为"佛祖",但佛教的本义是抛弃一切世俗权力,这与佛教的本义相悖,因此佛教与儒学难免会发生冲突。

北魏的石窟

同时佛教在魏晋时期还依附于道教与玄学,到了北魏时,却不仅发扬光大,甚至要逐渐摆脱了依附的玄学和道教影响,想独自发展成为有自身影响力并且独立的宗教,因而佛教就会抛弃儒学、道教与玄学的内容,而道教的发展却一直缓慢。佛教逐渐显露出来的某些教义却是与本土传统思想相矛盾的地方,这样便会出现佛道相争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和领导地位。加之太武帝一直"好老庄书",谋臣极崇道教的氛围下,道教的地位在统治者眼里逐渐凸显上升趋势。

但灭佛的真正原因是政治问题。公元446年,太武帝正式着手灭佛事件,起因是卢水吴盖在关中杏城聚众反叛,"诸胡争应之,有众十余万",太武帝率兵前去征讨,到了长安城,有人在长安寺中发现大量的武器和酿酒的器具等,这些并不是僧人可以用的东西,于是怀疑与吴盖有"通谋"之意,并且认为这寺中有吴盖的同谋,会直接危害国家。在寺中发现兵器,同谋造反是太武帝最不能忍的事,这也刺激了太武帝决心灭掉佛教的决心,吴盖造反之事一直是太武帝最为担心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寺中藏有武器无疑是在劫难逃。

北魏壁画上的僧人形象

当太武帝回朝后,颁布敕令,全国的寺庙都要像烧毁长安寺那样做——"焚烧经卷佛像"。敕令中更是言道"愚民无识,信伪惑妖"。这件灭佛事件持续长达六年之久,可见这是一次大规模的灭佛事件,也是因为北魏太子延迟颁布诏书并提前把这个消息提前告诉僧人。北魏太子一直笃信佛教,因此他并未按诏书执行,规定沙门听从号令,肯于"罢道",不再从事佛事活动,则可以保命。由于太子的极力庇护,也只好妥协,然而已经对佛教产生重创。

灭佛之后佛教的影响

佛教原产于印度,传入中土,僧人都是直接翻译印度经文,然后照搬使用,而对于其中深奥的思辨和哲理却是模糊不清,就很难被世人理解和接受,经历这次灭佛事件后,佛教中的高僧突然明白佛教与本土文化的矛盾,统治者对宗教政策的强硬态度,使佛教逐渐主动向儒家、道家思想融合,也承认儒家的纲常伦理,向世俗王权低头,也这是佛教迎合的态度,使佛教率先承认"君为臣纲"的佛家修行态度,从而逐渐最后发展成为中国本土化和入世归儒的格局。

九色鹿传说出自敦煌壁画,被编程国产动画,说明佛教已经本土化

在这次事件中,佛教虽然遭受了重创,却也找到发展的道路,也逐渐明白教权与王权的冲突,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是君权专制,君权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利,而儒家、佛教、道教其终究也是君权的"辅翼"。在政治上更不可能与君权分庭抗争。

结语: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权政治的宗教政策会对社会的经济、政治与文化产生影响,而统治者制定的宗教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宗教自身的发展。佛教作为汉朝之时引入中土的外来宗教,之所以能植根中国几千年,这个过程是佛教不断进行本土化的过程,也是原有本土思想文化与佛教之间的融合与斗争,同化与异化的过程。

太武帝灭佛事件并不是一时激愤,而是由于佛教本身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显露出的弊端——脱离本土的传统思想,终将会与本土固有思想发生冲突与矛盾,其次也包含有经济、社会历史、政治的原因,在多重原因的掺和下终于爆发,北魏太武帝灭佛事件是历史第一次大规模的"法难",给佛教带来重创,但却是佛教本土化过程中的一个转折。

(0)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901574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