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杂谈

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王道,霸道指什么?谁更厉害一些

2023-08-20 20:04:23 0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纵横捭阖,奠定了中国帝王文化的基础,国家之间斗巧、斗术、斗狠,各用心计,开创了各种学派的原源。现在的世界简直就是那时候的一个翻版。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几个大佬,各自演绎自己着自己对“术”的运用。于是,原来周朝流传下来的,只有仁政的王道,经过人心私欲膨胀的分化,渐渐形成了几个流派,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纵横捭阖,奠定了中国帝王文化的基础,国家之间斗巧、斗术、斗狠,各用心计,开创了各种学派的原源。

现在的世界简直就是那时候的一个翻版。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几个大佬,各自演绎自己着自己对“术”的运用。

于是,原来周朝流传下来的,只有仁政的王道,经过人心私欲膨胀的分化,渐渐形成了几个流派,他们根据各国帝王的需要,打包批发,而使自己成为商品专业户,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富贵。

孟子的仁义之道,是如何失去市场的?

作为儒家文化的传承人,孟子问老师子思牧民之道,何为先?

子思说:“先利之。”

就是为人民谋福利才行。

孟子纳闷,说道:君主要教给人民的,唯有仁义而已,为什么说要给他们利益呢?

不懂了!

子思说:“”君王的仁义,就是给百姓谋福利。君上不仁,则百姓不得其所;君上不义,则百姓也崇尚奸诈,这就是最大的不利。

《易经》上说:‘利者,义之和也。’义是因,利是果。又说:‘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利可以用来安身,以崇其德也。这些都是最大的利益啊!”

崇尚仁义道德的结果,竟然是为了利益,这才是儒家文化之道。

也看出,儒家文化也是讲“因果”的。

我们不能否定任何一种文化信仰的背后都有其精髓,每一文化信仰的背后都有利益的存在,只不过利益藏了起来,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信仰践行到一定程度,利益自然随之而来。

孟子图像

可现代人,往往忽视付出,而急功近利。

《孟子》第一章中讲道: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吾国乎?”

作为一个君王为国家的利益着想本无可厚非。可是赤裸裸地发问,就显得太现实了。

孟子一句话就顶回去了:大王何必说利益,我这里只有仁义,不需要利益。

《孟子》中开宗明义直接阐述义与利的关系,这其实是帝王之术中的“王道”,也就是说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道理。

在这一篇里,孟子讲的道理,其实非常简单:你琢磨别人的利,你手下的人也琢磨你的利。

《论语·季氏篇》里,季孙氏图谋要攻打颛臾,冉有和季路来告诉老师孔子。

孔子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后来,果然被孔子说中,季孙氏家臣阳虎作乱,胁迫季孙氏,攫取了鲁国的政权。

当然,阳虎的权势也没有能够保持得住,他很快也倒台流亡了。

纵观历史,无论干什么事,你一个人干不了,总要有人跟着你干。

如果你仁义,跟你的人也仁义;如果你逐利,跟你的人也逐你的利。

你所谓的心腹,也不可靠。你选的接班人,正是颠覆你,杀得你片甲不留的人。所以说逐利的人最终会被萧墙(身边的人)之内的人逐。

防不胜防。三千年历史的结论——防不住!

义利之辨,并不是义和利两个东西摆在面前让你挑选,非此即彼。

义和利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先后关系、因果关系。

《大学》中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也。”

义是本,利是末;义是先,利是后;义是因,利是果。

懂了这个先后次序,就接近于道了。

那么,行仁义是不是就一定得到利益呢?

不一定!

得不到怎么办?

孔子说了:“求仁得仁,何所怨。”

你不要有所期待,也不要翘首期盼,只要埋头苦干,凭自己的良知,凭大是大非去做。

后来的曾国藩就很懂这个道理,他说:“只管耕耘,莫问收获。”

那么曾国藩得到没有?

这个大家有目共睹,曾国藩是少有的“立功、立德、立言”的圣贤。

在获得赞誉的同时,得到了朝廷最高的封赏。

这就是求仁义道德,而得到了利益,利益是道德仁义的附加值。

说明曾国藩已经掌握了孟子思想的精髓,所以才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懂了,你就成功了!

孟子见魏惠王一心逐利,心中没有仁义,就告诉他只有义,没有利。

我们学孟子的治世之道,就是要切己体察,观照自己,事上琢磨,放到自己的心行之上,做到知行合一。

《史记·货殖列传》中有一句名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揭露了人们逐名琢利的本质,而这种思想也正是导致历史不断流转的原因。

看看现在的世界形势,有的国家眼中只有利,为了利不惜打压别的国家,就算是盟友也不行,照样薅羊毛,短期来看,这样做取得了效果,可放眼未来,就难说了,现在世界格局不是正在悄悄变化吗!

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孟子的战略思想只有一个,就是行仁政王道,不是去和别国争利、争霸,而是把自己的国家搞好。

诚意正心,热爱人民,自己修道保法,上下齐心,就不用担心别人攻打进来。

百姓满意,则近悦远来,能吸引天下人才和移民,国家自然强大。

在齐国可不可以伐燕,孟子就是这个态度,燕国人民高兴,就攻取;燕国人民不高兴,就不取。

这种“王道仁政战略原型”来源于商汤和周文王,他们都是这么得天下的。

商汤开始征伐的时候,往东边打,西边国家的人民就不高兴,说怎么打他们,不先打我们呢?往西边打,东边国家的人民又不高兴了。

为什么?因为本国统治阶级太混球了,得罪百姓了。

因此全天下都愿意让他统治,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孟子说王天下易如反掌,就是这个道理。

商汤是怎么实行王道仁政的,具体政策不说,看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吧!

看看他的两个小故事。

商汤盖房子,挖地基,挖出一具无名尸骨,于是,商汤停止盖房子,很隆重很有尊严地把这尸骨重新安葬了。

大家就说:“商汤对死人都那么好,何况对活人呢!”

好的名声是来自于自己的仁义。

商汤看见一个人张网捕鸟,四面张网,商汤就要求他撤去三面,只留一面就行了,不要一网打尽,不要竭泽而渔。

大家又说:“商汤对鸟兽都那么好,何况对人!”

周文王的故事,要从他的爷爷周太王说起。

周太王,就是古公亶父,是周氏部落的酋长。

他在位期间,薰育和戎狄进攻周族,想要夺取财物,亶父就给他们。

后来又来攻伐,要取得周氏部落的土地和人民。

民众非常愤怒,想要抵抗。

亶父说道:“民众拥立君主,是为了让君主为民众谋利。如今戎狄来攻,是为了我们的土地和臣民,而臣民归我还是归他,又有什么区别呢?

你们为我而战,要杀死很多人的父子,通过这种办法让我当国君,我不忍心这么做。”

于是,亶父带着家人和亲随离开豳地,渡过漆水和沮水,经过梁山,到岐山下安顿下来。

豳狄的人又全部扶老携幼,复归亶父到岐山下。

其他国家部落的人听说古公亶父的仁德,也纷纷前来归附。

于是古公改革戎狄的风俗,营造城郭房舍,让人们分别居住,并设置五关,各司其责。人民安居乐业,都歌颂周太王的仁政功德。

这样一代代积德集义,到了周文王临终时,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但是周文王并没有攻取商纣王,因为他觉得时机未到,自己的德积得还不够,纣王的孽造得还不够。

等到周武王一代,商纣实在是作死,武王才伐州,一举得天下。

孟子到处推行他的王道思想——仁政。

但是战国时期,天下诸侯都推行军国主义,互相征伐兼并,百姓苦不堪言。

孟子说“王天下易如反掌。”就是不要战争,自己施行仁政,人民都愿意做你的人民,不愿意做别国臣民,这样如果外敌来侵,大家众志成城,誓死捍卫,外敌就打不进来。

商汤、周文王都是这么得到天下的。

孟子的话没有一个君王能听得懂,也没有一个君王愿意听,,虽然魏王、齐王和孟子都有深入的交流,说得也很清楚,两位军王呢,也都有雄厚的实力,但是他们都鼠目寸光,只看得眼前利益的争夺,看不到万世的利益。

所以,各国君王就被苏秦、张仪之流玩弄于股掌之上。

战国结局,还是最能杀人的秦国得了天下,似乎和孟子说得相反。

但是,那杀人的,也被人杀,秦朝的天下十四年就亡了,而周天下延续了八百年!

齐国吞并了燕国,打破了战略均势,诸侯各国开始商量救燕国。

齐王问孟子:“诸侯各国蠢蠢欲动,要攻打齐国,怎么办?”

孟子说:“天下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如今您的土地又翻了一倍,而不行仁政,那一定会招来全天下的刀兵了。

大王您赶快下令,释放燕国的老幼,归还燕国的国宝重器,和燕国人商量,为他们设立新君,这样才能避免灾祸!”

齐王舍不得到手的利益,不听孟子的话。结果不久燕国到处爆发抗齐斗争。

不久齐王在内忧外患中死去。

纵横家的纵横捭阖,是看得见的利益最大化!

孟子与苏秦、张仪以及商鞅等有着价值观上的区别。

孟子说君子处世,是为了救天下苍生,不是“修得屠龙术,货与帝王家”,去换取自己的富贵。

因此,孟子的价值观,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而苏秦、张仪之流就不同了,他们是来求富贵的,一切看“客户需求”,你喜欢什么,我就给你什么,随时可以随需要而变。

当初,苏秦算得上一个励志模范,在求官无果的情况下,在家刻苦读书一年,终于掌握了强大的知识点。

不过他学习是为了当官求富贵,是为了出人头地,这一太强的目的性使他最后亡于争名夺利上。

他先去秦游说秦王兼并天下之术,秦王没有采纳。

一气之下,他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去游说其他六国合纵之术。

结果成功了。此时的苏秦身挂六国相印,俨然如同联合秘书长。

富贵到手的苏秦,车马仪仗排场之大,堪比六国君王。

他就是谕人以利,抓住了六国君王害怕被秦国歼灭的痛点,获取了一时的富贵。

苏秦犯了一个大部分男人都会犯的错误,在燕国,他与寡居的前任国君燕文公的夫人私通,被新燕王知道了。

苏秦害怕,找借口跑到了齐国,在齐国与齐国大夫争宠夺权,被刺身亡。

这种结局也注定了他合纵术的失败。

而张仪则通过破坏各国之间的合纵,使秦国逐渐统一天下,而促使秦国强大的则是三十多年以前的商鞅变法了。

而商鞅则更是成就霸道强权的鼻祖。

商鞅是本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史记》记载,商鞅第一次见秦孝公,讲的是帝道。这个帝道就有孟子仁政的影子,可孝公实在听不进去,听着听着竟然去见周公了。

第二次进见,商鞅给秦孝公讲起了王道,孝公还是没精神,并且对推荐人京监说,你这是给我找了个什么人,搞那些迂腐的东西来浪费我的时间!

眼看就要没戏,商鞅的富贵就系在秦王身上,所以商鞅急啊,他扒拉扒拉货底子,又请求景监给个机会。

第三次,商鞅讲起了霸道,这下秦孝公听得有点味道了,但是还不到位。

第四次,再讲强国之术,这回秦王兴奋了,两人促膝长谈了几天都不厌倦。

景监问商鞅:“你跟大王谈了什么啊?几次差距这么大?”

商鞅说,开始讲帝王之道,商汤文王的故事,大王一听成就大业需要几代人的时间,说太慢了,他不能等,要称王称帝就在自己身上实现,哪里能等得到一百年以后的成就呢!后来讲到强国之术,大王才感兴趣了。”

急功近利的危害,就如同现在往农副产品里加的“催熟剂”,养猪可以“四月肥”,水果能够提前上市或者反季节销售,那些“一月鸭”、“二月鸡”,被催生的鸡蛋,一直下奶的牛,就如同商鞅之法,能够快速获利,可结果呢?不言而喻!

这就是现实,秦王没有没有长久的价值观,商鞅家从自己的战略商店里,把快速成功的方法拿出来给他。

秦孝公嫌王道太慢,他的强国之道快不快呢?

我们来比较一下,从周太王到周武王,一共四代人得天下,保有天下八百年。

从秦孝公到秦始皇,一共七代,一百多年得天下,保天下只有十四年,就断子绝孙了。

王道一点也不慢,但是帝王不懂!

帝王被称谓:“君主”、“君王”、“国君”,什么意思呢?应该是“君子之主”、“君子之王”、“国之君子”。更应该用君子之道来对待百姓和治理国家,可事实呢!

什么是君子之道?

孔子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什么意思呢?

难道大家都不是从大门出来的吗?门前就是大道,为什么大道上没人走呢?

原来都失“道”了呀!失去了君道。

所以说,有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义立而王:用“义”做国政,使百姓追求礼义,自己率先垂范,绝不违背礼义,就像孟子说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诚意正心,一切以仁义为标准,内心就像是巨石一样坚固。

所任用的人,都是义士,所颁行的法律,都是义法。

这样,在下位的百姓,都以义仰望于上,国家的根基就奠定稳固了。

信立而霸:“德”没有达到尽善尽美,“义”也没有都到位。

但是,天下之理,纲纪要领,也大概有个规模,奖善罚恶有一定的标准,已经取信于天下,各方面的要点,臣子百姓也都基本了解。

政令发布以后,虽然有失败错误对自己不利,地方,也依法行政,不会随时按自己的利益需要修改规则,欺骗百姓。

和别国契约盟誓也是一样,一旦承诺,不会发现对自己不利,就反悔弃约。

能做到这样,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来侵犯。

这些基本标准达到了,盟国必然信赖,就是处于偏僻的地方,也能威震天下,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这春秋五霸,就是明证。

权谋立而亡:要是以追功求利为目的,不主张正义,不维护信誉,唯利是图,对内欺压百姓,与民争利;对外呢,欺诈盟国,追求大利。

内不修德修正,而常欲人之所有。自己的东西不珍惜,老是惦记别人的东西。

这样一来,臣下百姓没有一个不以诈心来对付上面的。

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上下分崩离析。敌国会轻视他,盟国会怀疑他,天天阴谋诡计,争权夺利,殚精竭虑,国家却走向危弱,甚至灭亡。

中国历史上,一个国家的中后期都是这样走向灭亡的。

在孟子、商鞅、苏秦、张仪先后离世后,经过近百年的分分合合,一会合纵,一会又互相攻伐,秦终于统一天下,这也算得上是大势所趋。

任何一种思想和力量都要服从于趋势。到底是孟子的仁义之政更长远呢?还是纵横家的利益之趋更现实呢?

如果治理一个国家当然是仁政为先,这要在天下一统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而各国之间都是利益至上的,人的欲望和私利不会服从于仁义,仁义应该服务于利益。

但更深层次地来看,利益来自于仁义,可在既得利益面前那些君王们谁又能智慧地看到呢?

所谓“王道”,是指君主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和策略,如孔子、孟子等儒家的主张就是典型的“王道”,道家老庄也是如此。至此后的“无为而治”、“独尊儒术”及后来的“理学”等等;何谓“霸道”,是指凭借武力、刑罚统一、治理天下的政策。如法家商鞅、韩非子等法家君主及臣相们就是如此,秦国靠武力及刑法就使秦国强大起来了,仍至秦始皇统一了中国。

至于谁更厉害?从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而言,以“无为而治”至“独尊儒术”治理国家,汉、唐、宋、明、清均是坚持“王道”治理天下,以仁义道德统治人民时间长;而以“霸道”治理天下,典型的是“秦朝”,但在明朝也采取了“王道”与“霸道”相结合治理天下,如明朝采取了“明礼重刑”的政策治理国家。但“重刑”明显不妥,则以“仁政”治理天下方是上策。

(0)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 关于杨子荣是怎样“智取威虎山”的,在网上有很多类似的记录,所说的内容都差不多,以下来自大旗网的报道,基本上再现了当时的真实情景。当然,真实的威虎山条件还是相当艰苦的,再加上天寒地冻,土匪......

    2023年08月21日
  • 1950年10月21日下午16时,彭总终于在司令部的电报车到达后,给北京发出了第一封紧急电报,电文内容较长,其中第二条原文如下:“友军位置:长津附近有一个工人团和一个坦克团,德川、宁边大......

    2023年08月21日
  • 首先声明的一点,这个问答的问的有问题。在我国的将军系列中,第一位女将军是李贞少将。在1955年恢复军衔后,聂荣臻的女儿聂力是中将军衔。至于刘洋和王亚平,谁将成为女将军,如果不出意外的话,......

    2023年08月21日
  • 张四维是张居正提拔进入内阁的,按道理来说张居正是张四维的恩人,但是到头来张四维却恩将仇报,这令人很不解。但只要一深入调查就会发现,原来这一切的缔造者是张居正。张家的惨况万历十年,张居正去......

    2023年08月21日
  • 一轮中秋月牵动无数中华儿女的心“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唐朝初年,中秋节成为固定节日。宋朝盛行,至明清时,已成为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之一。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它不再只是一个标志性......

    2023年08月21日
  • 男人有钱就变坏,这句话一直很管用,也见证了多少男人变心的过程。生活中,男人和女人相爱了,大多数是两个人白手起家,或者小本经营,慢慢把家庭过下去,把事业撑起了。但是,一个男人,因为金钱的增......

    2023年08月20日 杂谈
  • 现在铁路经常是隔几个月就会调整一次运行图,增开一些车,停运一些客流不佳的车,一些车的运行时间调整一下。以前铁路一般是每隔两年会调整一次运行图,个别时候调图间隔了四年,由于那个时候国内铁路......

    2023年08月20日 杂谈
  • 中国古代文人通敌叛国的非常多,由我来一一叙述一下。西周太子姬宜臼的舅舅申公——为了保住自己外甥的地位引入犬戎兵,间接导致灭了西周战国赵国末王的宦者令郭怀——为了荣华富贵,葬送了赵国西汉陪......

    2023年08月20日 杂谈
  •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以北京学生为先锋,后影响到全国工人、商人参与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这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关于五......

    2023年08月20日 杂谈
  • 尽管美国总统特朗普表态称欢迎公平竞争,不希望用封杀的方式来打压任何公司,其中也包括华为公司,只不过目前美国的政策尚无具体松动,华为依然在美国的打压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华为的5G业务并没有......

    2023年08月20日 杂谈
  • 阿喀琉斯、Achilles,又译阿奇里斯、阿基里斯、阿基琉斯。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参加特洛伊战争的一个半神英雄,希腊联军第一勇士。海洋女神忒提斯和英雄珀琉斯之子。因出生后被母亲浸在冥......

    2023年08月20日 杂谈
  • 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唐帝国政府将驻扎在西域地区安西都护府的唐军主力调回内地平定叛乱。但令后人动容的是,安西都护府的剩余唐军一直坚守到唐宪宗时期。直至唐宪宗登基后的公元808......

    2023年08月20日 杂谈
  • 这当然和鸳鸯的身份特殊有关系,鸳鸯是贾母最喜欢的贴身丫头。贾母的一切事物都由鸳鸯一手掌管,就连王熙凤和贾琏想借用贾母的游资都必须经过鸳鸯和她商量,所以贾母的所有来往账目,秘密金库,人情客......

    2023年08月20日 杂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901574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