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杂谈

台湾李鸿章历史背景

2023-08-04 21:45:00 0

马关春帆楼,是日本下关的一家旅店 ,是1895年4月17日中日双方签订《马关条约》的地方,是见证中华民族奇耻大辱的千古伤心地。时至今日,春帆楼旁仍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一行字:“今之国威之隆,实滥觞于甲午之役。”《马关条约》单赔款一项,就给日本带来巨大的经济繁荣,甚至在日本经济著作中,有一个“赔款景

马关春帆楼,是日本下关的一家旅店 ,是1895年4月17日中日双方签订《马关条约》的地方,是见证中华民族奇耻大辱的千古伤心地。

时至今日,春帆楼旁仍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一行字:“今之国威之隆,实滥觞于甲午之役。”《马关条约》单赔款一项,就给日本带来巨大的经济繁荣,甚至在日本经济著作中,有一个“赔款景气”的时代专用名称。

日本当时的全国财政收入不到一亿日元,而《马关条约》的赔款却合三亿日元,超过日本三年全国财税收入的总和。从此日本经济腾飞,发生产业革命般的剧变。这个迅速崛起的邻国,用中国的民脂民膏把自己滋养成强国,却在随后的几十年,给中华民族带来无尽的苦难。

对中国,《马关条约》同样是历史转折的焦点。甲午战争好似一闷棍,彻底把中国打蒙了,举国震惊,举国悲愤。公车上书、戊戌维新甚至义和团运动,无不与甲午之败相关,思想领域也从此发生激烈变化,激进的爱国浪潮一波胜过一波,社会激荡百年而不能停息,更不要说后来的抗日战争,以及直到今天也没能解决的,犹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上的——台湾问题。

马关之耻,春帆楼之恨,永远埋在中国人的心中,不能忘记。

01

1895年4月,一艘轮船从天津塘沽港开出,目的地是日本的马关,船上搭乘的是以李鸿章为首席谈判代表的和谈代表团。

一望无际的蓝色大海,看上去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汹涌,坐在船舱里的李中堂,眉头紧锁,面色凝重。

这时,中日甲午战争已近尾声,大连、旅顺相继陷落,威海卫的北洋水师最后几艘军舰也被迫投降,提督丁汝昌自尽身亡,日本陆军从朝鲜追杀至辽东,战局已经无法支撑,这次赴日与其说是去和谈,不如说是去投降。

战争仍在继续,清朝先前派去了一个以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为首的和谈代表团,但日方借口中方代表授权书没有写明拥有全权,拒绝坐下来谈判,即使提出等正式全权授权书寄来也不行。

就在张荫桓被日本政府拒绝的当天,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作为日方首席谈判代表,私下会见使团随员伍廷芳:“李鸿章中堂大人可以主持议和,贵国怎么不派他来?”

伍廷芳随之反问:“我今天是和您闲谈,那我顺便问问,如果李中堂奉命前来议和,贵国愿意订约吗?”伊藤博文自然能够听出伍廷芳的弦外之音,回答的有些模棱两可:

“如果中堂前来,我国自然乐意接待,但是也还是要有符合国际惯例的敕书,必须要有全权。”

伊藤博文与李鸿章可谓旧相识。早在甲午战争开战十年前的1884年,野心膨胀的日本曾筹划着入侵朝鲜,当时大清王朝尚属朝鲜的宗主国,作为日方外交代表的伊藤博文为了日本侵略朝鲜一事,想来华与李鸿章谈判。当时的李鸿章表现得十分硬气,对他的无理要求断然拒绝。

对此,伊藤博文一直耿耿于怀,因此10年后的这场谈判,作为战胜者的一方,他特地指名道姓让李鸿章来,为的是“一雪前耻”。

02

后人苛责甲午战败,将马关丧权辱国之条约推于李鸿章一人身上。

但梁启超在《李鸿章传》开篇写道:“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清史近三百年,从正式定鼎算起(1644年),一共十个皇帝坐龙廷。从前一幅对联有点意思:

顺天康民雍然乾道嘉千古

治国熙世正是隆恩庆万年

联语挺俗,却凑巧把清朝前五个皇帝的年号嵌进去了(两联的奇数字分别组合),最后是嘉庆。按对联的意思,似乎嘉庆正该承上启下,延清祚于千年万载,但世事难卜,常常结果与愿望恰恰相反。好局面不长,从道光开始,清朝的天下颇不太平了。经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不到一百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这是出自李鸿章兴建北洋水师时所写的奏章。他于甲午战争前二十年,已经嗅到了世界正在兴起的变革与列强环伺的危机,这份卓越的见识及战略远见为当时时人所不及,算得上是晚清国内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这位新科翰林,弃文从武,登台拜将,灭太平,除捻乱,倡洋务,沉浮宦海几十年,清王朝的腐朽和没落,他不可能无所察觉,李鸿章曾在私人信件中嘲弄自己是大清国的裱糊匠。

当甲午朝鲜内乱兴起,日本介入,咄咄逼人,满朝官员爱国情绪激昂,士绅群情共愤,年轻的光绪皇帝,在其状元老师翁同龢的怂恿之下,更是下了一战的决心。独李鸿章力排众议,倡议忍让主和。但是在强大的爱国声浪中,任何冷静提出的稳健主张,都会被淹没,主和者会被视为毫无爱国心、胆小卑怯之徒,甚至被斥卖国贼,为全社会所不齿。

宣战诏书如期发出,甲午战争开始,李鸿章被迫挂帅。

这是一场注定必输的战争,无论从“技术”视角,还是从“制度史”视角,都不难发现这是一场不对称的前现代对现代的战争。

03

根据《光绪会计表》记录,清朝在光绪十九年(1893)时,岁入已经达到8000多万两白银。看上去似乎还不错,应该可以让这个古老帝国又焕发第二春。但跟隔壁日本比起来,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作为比清小得多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迅速发展,尤其是采用了近代化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后,日本的发展根本不是清朝这种衰老的农业国所比得了的。

以财政为例,1893年这一年,日本政府的预算收入为8804万日元,实际决算为11377万日元,以当时白银和日元的比价1:1.5计算,相当于7585万两白银。也就是说,战前清日在财政总收入的情况是差不多的,财政总量上相差不大,可清朝一千多万平方公里与日本列岛比大了多少?人口又多了多少?两国人均,何止几倍的差距。

因此,财政总量差不多,但方方面面的实际差距是巨大的。比如,日本在国内的工业化投资是中国的十一倍,远远高于中国。举两个例子,首先是在战前,清廷所修的铁路不过300多公里,同时期日本的铁路已达3200公里以上,比中国多了十倍,这直接造成了清朝和日本在资源利用效率上就不是一个等级的。另一个例子是,在战前,日本举国大力发展工业,如纺织业,日本的纱锭数53万锭,中国是6.5万锭,差距在8倍以上。

如此种种的差距,让日本在各种方面上对清朝基本“吊打”,更重要的是,日本为了同中国开战,早就做好了一切准备。日本深知自己的实际情况,很担心战争久拖不决而影响财政,所以在开战前,日本特意为筹集军费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从一开始,日本就意识到,战争是个吞金巨兽,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日本必须筹措出足够的军费。

首先是国库拨款。一开始日本估算需要1.5亿日元的军费,但日本全年财政收入才8500-9000万日元之间。为了填坑,日本除了财政拨款2600万日元,还发行战争公债。战争公债又给日本凑了3000万日元,但这个加上还是不太够,日本继续发行公债。最后,日本通过几次发行的公债,总共凑了1.16亿日元的军费。再加上日本国会的拨款和其他借贷得来的资金,最后日本的战争预算高达2.5亿日元。

与做了准备充分、以举国之力拼死一搏的日本相比,清廷则非常乏力,总体军费投入只有2000多万两白银,后来举了些外债,七拼八凑勉强搞来了4465万两银子,但铺在战场上远远不够军队消耗,以至于出现北洋水师临战前却因经费不足,定镇二舰的榴弹只有3枚的窘境。陆军也一样,按照日军记载,清军往往交战不到半晌就会因弹药用尽而撤退。这种情况下,清军的失败已是必然。

败局已定,战争仍在继续,没人知道如何收拾残局,原先狂呼爱国的满朝臣子拿不出任何主张,变得默默无声,似乎此时这与他们都不相关。由于战局的失利,李鸿章被拔去三眼花翎,褫去了黄马褂。但几天后张荫桓回到北京,将日本人不接待他而提名李鸿章前去的意思说出后,朝廷如抓到一根救命稻草,又还回了刚被革职的李鸿章刚被拔去的三眼花翎和黄马褂,责成他亲赴日本。

李鸿章不知道这是极大的侮辱吗?他不知道这是使他身败名裂之行吗?他当然知道,他当然清楚。

严复曾在李鸿章故去后写下过一副名挽联,为其鸣屈:“使先时尽用其谋,知成功必不止此;设晚节无以自见,则士论又当何如?”

这是一场他不想打的战争,但又似乎成为他的战争,只有爱国者的鼓噪,没有人去承担。尽忠王朝的道德规范,使他不得不去,不能不去,他必须承受这份侮辱,必须把自己毁灭。

在驶往马关的海轮上,他写下一首诗:“晚倾波涛离海岸,天风浩荡白鸥闲。舟人哪识伤心处,遥指前程是马关。”

前方的马关,更大的耻辱在等着李鸿章,等着中国。

04

马关也称下关,在日本本州岛的最南端,春帆楼位于此地一座小山丘上,面朝大海,这个木制小楼并不大,原来是个医生的诊所,后改为家庭宾馆。

为什么选择这里作为中日和谈的场所,可能还是别有一番深意。伊藤博文就是马关所属的山口县人,春帆楼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他常站在窗前思考,据说春帆楼的名字也是伊藤所取。山丘下有日本的军港,军舰冒着黑烟往来于海面,也许这正是要让中国代表看到的场景,它不仅显示了伊藤私人的胜利,更可以炫耀日本海军的军威。

李鸿章到达马关的第二天,就在春帆楼与伊藤博文会面,寒暄完毕后,李鸿章诚恳地说:

“你我东亚两国,最为邻近,同文同种,今暂时相争,总以永好为事。如寻仇不已,则有害于华者,也未必于有益贵国也。试观欧洲各国,练兵虽强,不轻起衅,我中东既在同洲,亦当效法欧洲。如我两国使臣彼此深知此意,应力维亚洲大局,永结和好,庶我亚洲黄种之民,不为欧洲白种之民所侵蚀。”

言下之意,中日两方一衣带水,同文同种,不要自相残杀,要永结同好。

伊藤并没有理会,而是冷冷地说:“十年前在天津时,敝人曾向中堂进言,贵国之现状,实有改进之必要。但尔后贵国晏然依旧,不图改进,以至今日,实深感遗憾。”

关于马关谈判,有专著记载了详细谈判内容,知乎上也公布了一份长达65页,共计28140字的谈判记录,这样饱含屈辱的血泪文字比比皆是,国人不可不知,不可不记。

这里摘抄一小段,权当警钟长鸣:中日两国,大小悬殊,中国从被日人仰慕的上国沦为弱夫,非外力之强,实己不进之过,为何不进,国人当自省三思。

伊藤博文: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李鸿章:难道不准分辩?

伊藤博文: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李鸿章:总请再减。

伊藤博文:无可减矣。

李鸿章:不许我驳否?

伊藤博文:驳只管驳,但我如意不能稍改。

李鸿章:台湾不能相让。

伊藤博文:如此,当即遣兵至台湾。

正所谓“弱国无外交”,春帆楼里,李鸿章说得口干舌燥,受尽屈辱,但日方仍丝毫不肯让步,只以再战威胁。

谈判之艰难,如李鸿章在后来诗中所云:“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一死难”的李鸿章,被日本爱国愤青的一枪打破了僵局。在乘马车从春帆楼返回寓所途中,他被日本浪人行刺,面门中枪,血流如注,这一枪在国际上掀起轩然大波。

李鸿章一直主张“以夷制夷”,在中国积弱落后的背景下,这也算是比较聪明的权宜之计,但毕竟主动权在西方列强手里,只有在他们自己利益有利条件下才能起些作用。

甲午开战前,英国商船高升号运载三千清兵去朝鲜,被日本海军击沉,李鸿章曾寄予很大期望,希望大英帝国卷进去。但出于各种利益,英国没有干预,大清帝国只能面对日本的挑衅,并被迫宣战。

李鸿章另一个寄予希望的是沙俄,这是个前门拒狼后门进虎的险招,他在马关谈判的同时,大清与沙俄的秘密谈判也在紧张进行。

他被刺的消息,导致沙俄的军队明目张胆进入东北地区,国际上也掀起谴责日本的强大舆论高潮。为牵制沙俄和平息舆论,日本同意无条件停火。但李鸿章挨的这一枪,并没有阻止随后《马关条约》的刻毒和耻辱:割让台湾,赔款二亿两白银。

他当知道,因为签订这一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自己会成为历史罪人。但他是来马关谈判吗?他实际是来马关,接收一份日本发给中方的最后通牒。离开春帆楼,离开马关,汉奸卖国千古骂名,已非其莫属。

临终前,这个“千古罪人”留下一首遗诗,一件遗折,一腔遗恨。

诗曰: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折曰:

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举行新政,力图自强。

(0)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901574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