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杂谈

长孙无忌临死前说的话(忠臣与能臣长孙无忌的结局)

2023-08-05 20:16:09 0

一、长孙无忌其人在唐朝牛人大咖中,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的长孙无忌无疑榜上有名,且首屈一指。他于公元594年出生于河南洛阳,字辅机,鲜卑人,原本有显赫的家庭家景,父亲孙晟系大隋右骁卫将军,母亲又是北齐乐安王高劢的女儿。只因幼时父亲早早去世,其异母兄长长孙安业当家,长孙无忌不受待见,母亲便领着他及其

一、长孙无忌其人

在唐朝牛人大咖中,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的长孙无忌无疑榜上有名,且首屈一指。

他于公元594年出生于河南洛阳,字辅机,鲜卑人,原本有显赫的家庭家景,父亲孙晟系大隋右骁卫将军,母亲又是北齐乐安王高劢的女儿。只因幼时父亲早早去世,其异母兄长长孙安业当家,长孙无忌不受待见,母亲便领着他及其妹妹长孙氏到渤海舅父高士廉家中抚养长大。

长孙无忌自小勤奋好学,生性聪慧。在舅父高士廉的悉心培养下,博通文史,颇有计谋。与李世民乃布衣之交,关系甚好。李渊率子太原起兵后,长孙无忌便投军于李世民,从此追随李世民征战四方,为其"智囊",心腹谋臣,立下赫赫功劳。后封上党县公,成为秦王李世民天策府的重要成员。

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氏在舅父高士廉作主下,后来嫁给李世民为妻。此后,长孙无忌便与李世民的关系更进了一层,成了姻亲、郎舅。

在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磨刀霍霍准备向李世民下手时,长孙无忌当即联络房玄龄、杜如晦等骨干人员,力劝李世民"先下手为强"争取储位,得到许可后,参与策划有名的"玄武门之变",取得成功。

李世民由此上位,登基称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他对长孙无忌给予了至高的评价:"无忌聪明鉴悟,雅有武略。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

二、贞观年间的意气风发

李世民登基称帝后,更对长孙无忌信赖有加,委以重任,将其列为大唐二十四功臣之首,令画家阎立本按真人比例绘图挂于凌烟阁,以彰其功。

长孙无忌亦一以贯之忠心耿耿地辅佐大唐,成为初唐有名的政治家。

贞观元年,33岁意气风发的长孙无忌便任吏部尚书,封齐国公。同年七月,加封尚书右仆射,以宰相之尊辅国。

此后,长孙无忌历任左武侯大将军、赵州刺史、扬州大都督,领司空、司徒,检校中书令,太子太师,主持尚书、门下省事务,改封赵国公,以"功臣第一"的殊荣尊享最为耀眼的官爵奉禄。

在贞观十九年,随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代侍中职,亲率万余精兵阻止敌军援兵,迫降敌军主帅高延寿、高惠真等人,取得了围攻安市城之战的胜利。

后来在李世民立储这一事关"国本"问题上,长孙无忌的建言犹如"定海神针",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育有嫡长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和九子晋王李治。按常理,皇位是轮不到能力平平、还有些懦弱的李治的。

但历史就是这样阴差阳错,一些意想不到的事,转了弯,翻了篇,就将原本不可能的意想不到变成了现实。

因太子李承乾荒淫无度、不好学、只爱玩乐,又因有足疾以致腿瘸后性格大变,在心灵扭曲下,见父亲唐太宗不看好他,便悍然发动政变。这无疑是以卵击石,还没起兵,消息就泄露,太宗皇帝轻轻松松地处置了李承乾,废去太子位,贬为庶民。

野心过大的四子李泰以为这下自己当上太子稳操胜券,在得意忘形之下做出了威胁弟弟李治的荒唐事:"你与叔叔李元昌交好,现在元昌与承乾一同造反,你不害怕吗?"

李泰此举令太宗皇帝大怒,对他产生了怀疑,认为其心怀鬼胎,又把李泰打入另册​。

在承乾、李泰双双无缘"太子"位后,李世民便召集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等重臣在两仪殿商议立储人选。

在舅舅长孙无忌力挺下:臣请立晋王为太子,有不从者请诛之。晋王李治脱颖而出,终​晋为太子。尽管后来太宗皇帝担心李治懦弱的性情难以执政,有改立"能文能武,又备受百姓爱戴"的三子吴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亦因长孙无忌苦苦的劝阻而作罢:

"太子仁厚,乃是守成之主。而且储君至关重要,怎能多次更改,请陛下熟思。"

言下之意李恪的生母是隋炀帝的女儿,李恪立为太子有违祖制,当下唯有李治是太子的不二人选。

太宗皇帝驾崩后,大权在握的长孙无忌便一手安排,先令翠微宫密不发丧,太子李治在飞骑的护送下返回长安城后,才在太极宫宣布太宗皇帝的死讯,宣读由李治继位的遗诏。

依靠舅舅长孙无忌的倾力扶持,李治顺利登基,这就是历史上的大唐第三位皇帝唐高宗。

由此可见,长孙无忌在贞观朝,实力与运气都很爆棚。他不仅得到雄主李世民一生的信赖,李世民直到临终前,仍念念不忘关照他,李世民对顾命大臣褚遂良说:"尔辅政后,勿令谗毁之徒损害无忌。若如此者,尔则非复之臣。"长孙无忌在贞观朝产生着巨大影响,尤其左右着太宗皇帝的立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大唐贞观之后的去向。

长孙无忌拥得这样的殊荣,好,也不好。若他能从公义考虑,有利于大唐长远发展;若囿于私情,则会产生不可避免的恶果。

长孙无忌后来的结局,正好证明了这一点。

三、永徽年间的光芒万丈

唐高宗李治登基后,长孙无忌也有一段时间的光芒万丈。

那时,作为元舅的长孙无忌得到唐高宗的绝对信任,更加位极人臣,任太尉,仍兼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由此,永徽初年大唐的"三省六部","三省"都直属于他统管。

与此同时,唐高宗还亲上加亲,将衡山公主许配到长孙一脉。

一时间,长孙无忌权倾朝野,其专政独权达到最高峰,以致史载:无忌以元舅辅政,凡有所言,上无不嘉纳。

据传,有一个叫李弘泰的洛阳人,不知为什么,偏偏要状告长孙无忌谋反。高宗皇帝对其告状书根本不屑于调查,当即传令对此人处斩。

那时的高宗皇帝,对舅舅长孙无忌是绝对信任,又全权仰仗,岂容旁人搬弄是非?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天子垂拱,舅舅当家"的轶闻往事。

由此,长孙无忌便在永徽年间更加忠心耿耿地大权独揽,竭尽所能地帮助李治坐稳帝位,不惜对李唐皇室进行了一次残忍果断的大清洗。

因嫁给房遗爱的高阳公主骄傲专横,与名僧辨机私通一事暴露后,辨机被腰斩处死,令高阳对生在皇室心怀不满。在李治当上高宗皇帝后的第三年,高阳公主便伙同驸马房遗爱联络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太仆少卿柴令武等人,发动政变,打算拥立荆王李元景为帝。

但事不机密,计划外泄,由此一干人等迅速被捕。长孙无忌奉令彻查此案,迅速扼杀了包括高阳公主在内的一大批宗室。又因吴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驸马都尉执失思力素与长孙无忌有隙,长孙无忌在处理"高阳公主谋反案"中,顺带以图谋造反为由,冤杀了吴王李恪,将李道宗、执失思力等皇室贵胄流放岭南。

对高宗皇位有威胁的李唐宗室就此被彻底清除。

长孙无忌这下心想,可以高枕无忧,安心地陪着外甥唐高宗幸福地稳坐天下了。

四、晚年的悲哀

哪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随着岁月的递增,渐渐独立的李治坐在皇帝宝座上,猛然发现,宰相褚遂良、韩瑷、来济等文武大臣几乎都是长孙一派,自己的权力处处受制,朝堂上的文武大臣表面上对自己恭恭敬敬,实际上都看舅舅长孙无忌的眼色行事。

在他们的心目中,哪有高宗皇帝?

回到后宫,王皇后依仗自己是长孙一派,对高宗似乎也不那么恭顺。

更可气的是,高宗要在后宫增设宸妃,好让他所喜欢的昭仪武则天担任,却被宰相韩瑗、来济以无此先例、于礼不合为由顶了回去。

李治又打算废黜无子嗣的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遂同武则天到舅舅长孙无孙家求情,还恩赏金宝缯绵一车,将长孙无忌的三个儿子任命为朝散大夫。然已坚定不能"废王立武"思想的长孙无忌假装没有领会高宗的意图,环顾左右而言它,根本不考虑武则天立后一事。

后来,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多次登门拜访请求,长孙无忌铁了心,就是不同意;礼部尚书许敬宗亦苦苦上言,劝谏长孙无忌拥立武则天为后,许敬宗被长孙无忌大骂,怒斥其倒向武则天不遵先帝训诫。

长孙无忌绝绝的举措,至此与武则天结下深怨。

高宗皇帝也感到自己被"架空",觉得舅舅长孙无忌冷血无情,不给他面子,权力太大了,再不剪除,将会"尾大不掉"面临皇权旁落的深渊。

早有"篡唐"之志的武则天,洞悉了夫君高宗皇帝严重不满的情绪,便处处迎合支持高宗夺回君权,由此,两人密切配合实施了一系列剪除长孙无忌的组合拳:

武则天先是取得"北门学士"的支持,令寒门官员中书舍人李义府上奏疏:请立武昭仪皇后。又暗中授意许敬宗、袁宗瑜等寒门官员在朝堂上支持配合,遥相呼应。

打算以后宫为突破口取得君权的高宗皇帝得吹"枕头风",早以心知肚明,当即提升李义府为中书侍郎,允许这些大臣在朝堂上为武则天登上后位大造舆论。

永徽五年,当支持长孙无忌、以善谏著称的宰相褚遂良提出反对"废王立武"后,高宗便立马拿他开刀,假意要杀之,逼得长孙无忌只好折中表态:遂良是老臣,不能随便动刑。褚遂良由此便被发配,贬任桂州都督。

关键时刻,代表军方的大唐第一名将李勣似乎"中立"地说:"陛下立后,此乃家事,何必问外人。"李勣的这一军方态度,令稍有不安的高宗皇帝大喜,当即坚定了除去长孙一派势力的决心。

代表关陇集团、世袭门阀的长孙一派,其覆灭的丧钟便在这轻飘飘的一句话中奏响。

永徽六年,武则天借"王皇后与其母魏国夫人柳氏在宫中行厌胜之术诅咒皇帝"为由,向高宗皇帝发出清理信号。

王皇后的舅父中书令柳大奭由此先受牵连,旋及被贬为蔡州刺史。

随后高宗皇帝下诏: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鸠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并除名,流岭南。

当年十月高宗皇帝再次下诏:立武则天为皇后。

显庆二年,许敬宗、李义府又联名诬告韩瑗、来济勾结褚遂良谋反。于是,褚遂良又被贬为爱州刺史,韩瑷为振州刺史,来济为台州刺史,终生不得入朝。

显庆四年,许敬宗又称,有洛阳人李奉节上告,说太子洗马韦季方与监察御史李巢勾结,意图联系长孙无忌谋反。

就这漏洞百出的诬告,不过是一个托词罢了。高宗皇帝哪会去核查,当即欣然认同,直接定案:将首恶长孙无忌贬为扬州都督,后又削去官爵和封邑,流放黔州,其家人流放到岭南为奴婢。

长孙无忌到黔州后,高宗皇帝又令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审讯,逼长孙无忌自缢而死。

直到上元元年,高宗才追复长孙无忌官爵,允许将其灵柩陪葬于昭陵。

五、后记

纵观长孙无忌显赫而又悲惨的一生,让人唏嘘不已。

他年少时成名,积极参与"玄武门之变",拥立李世民上位,在李世民的信赖下,为"贞观之治"又立下汗马功劳;却因私心太大,只忠于所谓"自己的人",而不顾国家利益,不忠于天下,偏狭行事,扶持外甥李治继位。

尽管长孙无忌在永徽年间也劳苦功高,还在《贞观律》的基础上,主持修订《唐律疏议》,为289年的大唐奠定了律法根本。

但长孙无忌在高宗皇帝拟独断朝纲时,过于恋权,其私情太重,总以为他第一,皇帝第二,骄狂到极点,直接僭越了皇权,挑战了皇帝的底线。

这样的唯我独尊,肯定会引来灾祸。哪怕皇帝是自己的外甥,但时间久了,照样无法接受。何况后来还有高宗皇帝深爱的才智一绝又很霸气的一代女王武则天联合对他进行的反击?

性格决定命运。

不知进退的长孙无忌陷入权力的怪圈太久,难以自制,以致数敌太多,引火烧身也就不远了。难怪他冤杀吴王李恪时,李恪诅咒:

长孙无忌窃弄威权,陷害良善,祖宗有灵,必让其宗族覆灭。

这一識语后来果然应验。

只可惜长孙无忌到死都没醒过来。在高宗皇帝意欲"废王立武"这一重大问题上,长孙无忌还以为自己若不同意就是"铁板钉钉",他乃第一功臣,又是皇帝的亲舅舅,谁也拿他无法。

过于自负的长孙无忌轻视了武则天,也忽视了外甥高宗皇帝李治长期被压抑后的能量爆发,以致到晚年依旧狂傲自大,目空一切,缺乏胸怀天下的气度,毫无政治敏感,显示出十足的短视,以致被轻易击垮,无奈之下只好自杀身亡,其惨淡的结局让人悲叹。

客观而言,长孙无忌是忠臣,也是能臣,其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辅佐两朝,为"贞观之治"、"永徽之治"立下不世之功,断然不会浪得虚名。

但长孙无忌晚年还是被自己扶持的外甥高宗皇帝亲手处置,其悲惨的结局应该说是咎由自取。

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长期一手遮天,狂到分不清东南西北时,离灾祸也就不远了。

是为鉴!

【作者简介】李大奎,男,汉族,七0后,法学学士,贵州湄潭人,文学爱好者。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评论和转发。

推荐:

长孙皇后协助李世民诛杀亲兄弟及其家人,为何还被称为一代贤后?

孙悟空的父母猜想

(0)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901574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