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养殖

兔巴氏杆菌病病原

2023-10-16 06:46:05 0

兔巴氏杆菌病又称兔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兔巴氏杆菌病又称兔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兔巴氏杆菌病又称兔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兔巴氏杆菌病又称兔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兔巴氏杆菌,与引起牛、猪等哺乳动物及家禽巴氏杆菌病的病原同属多杀性巴氏杆菌。根据G.R.Carter和Nanlioka及Murata等分类法,可将多杀性巴氏杆菌分为A、B、D、E4个荚膜血清型和16个菌体血清型。本病主要由12:A、3:A、5:A、7:A和3:D及12:D血清型所致。多杀性巴氏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大小为l~1.5微米×0.25~0.5微米·病兔组织涂片、血液涂片经瑞特氏染色或美蓝染色,可见菌体两端浓染,呈两极着色,不形成芽孢及鞭毛,无运动性。病菌一般存在于病兔的血液、内脏器官、淋巴结及局部病变组织。在鲜血或血清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但在普通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由于巴氏杆菌毒力强弱不同,有4种菌落形态,即光滑型、黏液型、灰色或蓝色型和粗糙型。自败血型死亡的兔子新分离的菌株毒力强大,在血清琼脂表面上培养24**后,可长出在折射光下有荧光、圆整、半透明、细小的菌落,在肉汤内一致混浊,称光滑型(S型)。从慢性病例或带菌者所分离的菌株的菌落,多半为中心不透明的黏性大菌落,无荧光,在肉汤内一致混浊,称黏液型(M型)。从带菌者所分离的菌株,常出现粗糙面干燥的菌落,在肉汤内产生颗粒状沉淀物,称粗糙型(R型)。光滑型和黏液型有不同厚度的荚膜,灰色型或蓝色型能合成荚膜多糖,但不能保留在细胞的表面,粗糙型无荚膜。

  

  病菌存在于病兔的血液、内脏器官、病变局部和一些外表健康家兔的上呼吸道黏膜及扁桃体内。对外界环境因素的抵抗力不强。一般常用消毒药都能杀死。1%福尔马林、1%石炭酸、1%漂白粉、0.1%升汞等溶液,经3~5**即能杀死。加热至75℃或56℃经45~60**死亡。在粪便中能生存1个月左右,在尸体内能生存3个月。对链霉素、四环素敏感,对磺胺类(尤其是磺胺增效剂,TMP)次之。

  

(0)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901574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