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杂谈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霸业已成的曹操为何不登基称帝)

玉涵容 2022-10-06 14:00:05 0

历史上,曹操的权力、地位的确堪比帝王;但奇怪的是,曹操终其一生也未曾称帝。而他的“魏武帝”之名,则是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的。其原因是:顽固的北方士族、曹丕的妥协态度、折中的称帝之法。

在许多唐代诗人口中,曹操是当之无愧的“魏武帝”。就连唐太宗李世民,也将曹操视为“吾辈中人”,把他当成真正的帝王看待。

历史上,曹操的权力、地位的确堪比帝王;但奇怪的是,曹操终其一生也未曾称帝。而他的“魏武帝”之名,则是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的。

这难免令人好奇:称帝这件事,曹丕都能做成功,为何手段、实力远胜于他的曹操,却始终未能跨出这一步呢?

顽固的北方士族

汉末三国之乱,本质上而言,是士族豪强之乱。

东汉以后,豪强地主崛起,垄断地方上的选官权。利用政治上的高位,其家族又在地方上侵吞自耕农的土地,导致不少人成为流民,或无家可归流落外乡,或委曲求全归附豪族。

按东汉户籍制度,土地与百姓绑在一起,在土地制度遭受严重破坏后,国家对地方的掌控力,便会大大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地方豪族的崛起。他们在政治、经济与军事上,都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如此一来,便直接造成了东汉王室的衰微。

曹操所在的家族——谯县曹氏,虽比不得弘农杨氏、汝南袁氏,但也是地方郡望之一。曹操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中,自然深知士族豪强的那一套手段。如果他只是一位重臣,那他大可加入其中,成为利益既得者;然而,曹魏政权虽名义上奉立天子,但北方之土能被拿下,全靠曹操一人之功。

既然曹氏一族替代刘氏成了北方之主,那曹操自然要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对北方士族进行打压与分化。为此,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自然是选官制度的改进。

曹操主张“唯才是举”,提拔大批寒门子弟、流民入仕,借他们之力来对抗北方士族。

在两汉时期,士族之所以能垄断地方上的选官权,便得益于当时的选官标准最看重家世门第与名气风评。士族与士族之间,往往通过联姻来达成合作,然后利用职权,互相提拔对方家族中的后辈。他们依仗的,便是名声。

但曹操的“唯才是举”令推出后,北方士族赖以维系自身地位的选官制度,便起不到太大作用。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更何况是仕途之路被断。曹操的这种行为,固然让魏国人才辈出,却也得罪狠了北方士族。

曹操终其一生未能称帝,便是因为这些北方士族的阻拦。他们对汉室没有忠诚可言,但为了不让曹操上位,故而便打着“汉臣”的名义在内部伺机作乱。

纵观三国时代,魏国的内乱是最为频繁、严重的。可以说,正是他们的存在,才给曹操的称帝带来了极大的阻碍。那么,曹丕为何就能称帝呢?

曹丕的妥协态度

曹丕能够称帝,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曹操去世前,便为他铺垫好了一切。

随着曹操功业渐多,北方士族中的顽固分子,也被一一拔除。到曹丕继位时,曹氏一族的阻力相对弱了一些。

但一味地打压,势必会引来更为严重的反弹。所以曹丕继位后不久,便采取陈群的建议,实施九品中正制。

陈群,出身于颍川士族;而颍川士族,又是北方士族中的肱骨力量。可见陈群的九品中正制,绝对是站在士族角度来提出的。

因此,与汉代传统的察举制相比,九品中正制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延续了过去的特色。这种把“中正官”个人主观意志作为重要评判标准的选官方式,从诞生之日起,便成了北方士族用来“吸血”的有效工具。

曹丕能顺利称帝,便离不开他的妥协态度。通过九品中正制,北方士族又渐渐恢复了话语权,他们对待曹丕,也就不再那么排斥了。

折中的称帝之法

曹操生前,夏侯惇等人曾劝说他称帝,但他并没有答应,而是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原来,历史上的周文王姬昌,其实也没有当上真正的大王。直到周武王姬发称大王之后,才追封其父为文王。这与魏文帝曹丕的做法何其相似?

由此可见,曹操虽然迈出称帝的最后一步,但他却通过这种方式,暗示了继承人曹丕,可以把他自己追封为新帝。从后人的态度来看,曹操虽然是被追封的,但不少敬佩曹操功业的人,都把他当成了一位真正的帝王。

(0)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901574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