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杂谈

鲜为人知的10个春节冷知识,春节冷知识大全

2023-10-21 20:59:19 0

历添新年岁,春满旧山河。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喜庆的传统节日,对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意义重大。我们每年都会过的春节,背后其实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今天国学君就给大家分享10个春节冷知识,祝大家在新年里元气满满,虎虎生威。01大年三十,也会在“二十九”春节的高潮是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或“大年三十晚”

历添新年岁,春满旧山河。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喜庆的传统节日,对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意义重大。

我们每年都会过的春节,背后其实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今天国学君就给大家分享10个春节冷知识,祝大家在新年里元气满满,虎虎生威。

01

大年三十,也会在“二十九”

春节的高潮是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或“大年三十晚”。

这一天有许多古老的民俗活动,如包饺子,吃年夜饭,烧金纸、放爆竹、守岁等。

翻过日历的朋友或许已经知道了,今年没有“大年三十”,腊月二十九就是除夕。

大年三十去哪了?

现行农历是根据地球、月亮、太阳三者运行的天文数据来安排的,每个月的初一看不到月亮任何明亮的部分,也就是“朔”。

而事实上,月亮从圆到缺的时间,平均周期是29.53天。

安排月份的天数必须是整数,这就导致了大、小月的出现,大月拥有30天,小月29天。

如果这个月刚好是腊月,那么这一年就没有大年三十了,除夕也就提前到了腊月二十九。

没有大年三十其实很常见,大约3~5年就会出现一次。

下一个没有大年三十的年份是2025年,并且2025年~2029年,连续5年没有大年三十。

02

春联,是由桃符演化而来的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将春联贴于门上,增加辞旧迎新的节日气氛,也表达了人们避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那么贴春联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最早的春联又是怎样的呢?

根据《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在正月初一的时候,会制造桃符,以用来驱鬼避邪。

由桃符演化成春联,最早的记载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主孟昶命学士张逊在桃木板上题词。

张逊写完之后,蜀主左看右看,感觉不对仗,便亲自提笔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据传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幅春联。

不过此时,人们还是习惯称这样对仗的题词为桃符,宋代,将桃木板更换成红纸张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

直到明代,桃符才正式成为“春联”。

03

最早的爆竹,竟然真的是竹子

王安石在《元日》诗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每到春节,华灯璀璨,鞭炮声此起彼伏,为沸腾的大地奏起新春之曲。

现在的爆竹,大都由硝石、红磷等化工品制作而成,点燃后爆裂,声响巨大。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最早的爆竹却是真的由竹子制成的。

爆竹起源有2000多年的历史,《神异经》上说:

“西方深山中有人焉……名曰山魈。以竹著火挂熚,而山魈惊惮。”

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用爆竹把山魈吓跑。

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

南朝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也说: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噪恶鬼。”

此时的爆竹,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

竹子内部中空,加热之后因空气膨胀而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故称之为“爆竹”。

火药出现后,唐朝时人们开始将硝石、硫磺等填充在竹筒内,产生了“爆仗”。

到了宋代,中国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

04

最早的压岁钱,是花不出去的

传统意义上的红包也叫压岁钱,是过农历春节时长辈给小孩儿用红纸包裹的钱。

每到春节,很多小伙伴们都会收到来自长辈的压岁钱,可以用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然而在古代,一开始的压岁钱却是不能使用的。

根据传说与记载压岁钱最早叫“厌胜钱”、“压胜钱”、“压祟钱”。

“压胜钱”起源于西汉,特制的压岁钱是一种仿制钱,填上面一般刻有吉祥如意、福禄寿喜等吉庆字样。

由于是仿制的,这种钱并不能用于流通,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祝福。

到唐代,才开始出现用流通的钱币来做压岁钱,大多数都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

直到民国以后,才演变为用红纸包裹。

05

“福”字倒贴,竟与朱元璋有关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宋代文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载:

“岁旦在迩……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

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很多人都知道福字倒贴,意思是“福到”,却不知道背后还有这样一则传说。

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

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所有老百姓夜里都在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把“福”字贴倒了。

次日朱元璋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

皇帝知道后大怒,立即命令将那家满门抄斩。

马皇后赶紧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差人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

朱元璋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

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06

历史上的春节,曾指“立春”节气

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但纵观中国历史,以前所指的春节其实不是节日,而是特指24节气中的立春。

在《后汉书·杨震传》中就有对这一名为春节节气的详细表述:“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春节指的就是节气中的立春。

而到了南北朝之时,春节甚至指代的是整个春季。

此后“春节”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变化和发展。

辛亥革命以后,当时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作“春节”,视为农历年的开始。

从那时起,现代意义上的“春节”这一说法才逐渐流传开来。

07

春节,差一点就被废除了

春节是一年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可是在历史上,春节差一点就被废除了。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倡议把公历的1月1日定为民国新年,之后政府大力推广公历新年。

当时社会急剧变更,“破旧立新”成为主流思想。

一些知识分子认为春节里一些特有的活动,像祭神、送年礼、压岁钱、燃放鞭炮等,属于糟粕,应该受到批判。

简单来说,就是以后不准人民过农历新年,统一过公历新年。

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方案:旧历新年不放假,或者少放假,各种春节相关的活动不允许进行,对不遵守规定的人处以罚款。

当时就有人因为在家中迎财神,不但被没收供品,还被罚款十四块钱。

可是规定再多,也拗不过老百姓过传统春节的决心。

每年春节,各地人民依然欢欢庆庆地过大年。

到了1934年,当局也只好宣布:对于旧历年关和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

这样,才有了我们现在这个热热闹闹的春节。

08

春节,有可能过两个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

每年过一次春节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但其实,也会有一年出现两次春节的情况。

上一次有两次春节的年份是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至今382年了。

为什么会出现两次春节呢?

其实这与农历闰月有关,公元1645年,我国开始使用历理置闰制。

按照公历计算,大月31天,小月30天,而农历大月是30天,小月只有29天。

所以农历一年会比一回归年要短10天左右,有时就会出现闰月。

农历闰月多出现在三四五六这几个月份,而出现在一月,就会出现两次春节。

历法学家推断,从现在至8000年只会出现6次闰正月。

下一个“闰正月”将出现在240年后的2262年。

万年历显示,2262年1月21日为正月初一春节,接下来的2月20日又是正月初一春节,即两个正月,两个春节。

09

最早的春节与最晚的春节

春节是按照农历来计算的,而农历是中国古人依据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编制而成。

按公历计算,春节的日期通常是在1月21日到2月20日之间有规律地跳来跳去。

据统计,在我们已经度过的春节里,最早的春节是1966年1月21日,最晚的春节为1985年2月20日,相差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10

除了中国,还有许多国家过春节

如今的春节,再也不是只有中国一个国家的节日。

它已经走进全球近200个国家,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将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外国是怎么过春节的吧。

1. 春节在韩国

韩国人过春节时,最重要的活动是祭祀祖先。

除夕夜,韩国人的年夜饭一般是传统饮食,吃“五谷饭”,即云豆、大豆、小豆、黑豆和大米混合做成的米饭。

初一要吃年糕汤,白色的年糕片既代表太阳,也象征着辞旧迎新。

2. 春节在马来西亚

当地华人深受闽南文化影响,过春节一定要买凤梨。

在闽南语中,凤梨发音wong lai,与“旺来”同音。

除了凤梨,人们拜年时也会带上一些橘子作为礼物,“橘”与“吉”谐音,象征大吉大利。

3. 春节在越南

越南人过春节,最具特色的民俗是吃年粽和糯米饼。

年粽的做法与中国粽子一样,不过它是方形的,取“天圆地方”之意,馅料一般是猪肉和绿豆沙,外面裹上芭蕉叶,吃起来清香可口,别具风味。

传说年粽象征大地,而猪肉与绿豆沙的馅料则寓意着飞禽走兽,草木繁盛。

4. 春节在新加坡

每逢春节,新加坡华人家家户户都会写春联、贴福字、买年货。

“春到河畔迎新年”,每年新加坡春节的重头戏,是在新加坡河两岸燃放大型烟花表演。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与日俱增,中国“春节”也越来越走向世界,被更多人所了解和认可。

春节,是上一年的结尾,也是新年的开始。

春回大地风光好,福满人间喜事多。

在这个喜庆的节日里,中华民族流传下了很多风俗习惯,犒劳一年来的付出与收获,也表达对来年的美好期许。

新春来临之际,提前祝福每一位朋友春节快乐,虎年大旺。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0)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 炒虾仁总是又干又腥?厨师长:做好关键3步,鲜美滑嫩,鲜香不腥大家好,感谢阅读我分享的文章,这次我要和大家说的是:『炒虾仁总是又干又腥?厨师长:做好关键3步,鲜美滑嫩,鲜香不腥!』立秋后,......

    2023年10月22日
  • 冰冻蒸过的梭子蟹,本来想爆炒的,怕不入味,变成了红烧By 雨姗小主用料梭子蟹 3只生姜 5片干辣椒 2个葱 6根豆瓣酱 适量食用油 适量生抽 适量料酒 适量香醋 少许盐 少许白糖 少许水......

    2023年10月22日
  • 狼人的由来一般人对于狼人的印象就是看到「月亮」会变身。跟吸血鬼一样,都属于从中世纪开始出现的民间传说。这种「看到月亮」会变身的典故,也影响了后世很多作品。例如《七龙珠》的赛亚人看到月亮会......

    2023年10月22日
  •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筷子是非常多见的东西,因为每次吃饭我们都离不开它,而且它从古至今也流传了好多年了,那么你知道历史上的筷子是谁发明的吗?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大家都应该知道历史的纣王是非常......

    2023年10月22日
  • 一个关糸很好的小字辈微信说,你老人家什么时侯回来,请你到新开的一家饸饹馆换换口味。我说,我老人家吃什么都行,就是不吃饸饹,一辈子不吃也不想它,那东西我吃伤了。我真的吃伤了,一想起饸饹牙缝......

    2023年10月22日
  • 语言中潜藏的,是一部曲折的中国史。对于13亿中国人来说,普通话是如今的民族共同语,然而,对于说着粤语、客家话、闽方言、吴方言、赣方言、湘方言等六大方言体系的南方中国人来说,普通话却显得如......

    2023年10月21日 杂谈
  • 二年级语文《拍手歌》,老师精心备好课,家长辅导有方向!《拍手歌》是一首趣味性、节奏性都非常强的儿童歌谣,通过预习课文我们就可以感觉到-学习这首儿歌的时候我们可以一边做拍手的游戏,一边来学......

    2023年10月21日 杂谈
  • 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履行社会责任,不计较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国家权力机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根本制度:社会......

    2023年10月21日 杂谈
  • 快过年了,现在正是腌制腊肉腊肠的最好时节,我国很多地方在过年之前都有腌腊肉的习惯,因为冬天气温低,细菌繁殖比较慢,苍蝇也少,所以呢腌腊肉不容易变质。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腌制腊肉,一......

    2023年10月21日 杂谈
  • 蔬菜总是给人健康营养的印象,但是有些蔬菜由于草酸含量高,不适合有肾结石或者肾功能不好的人多吃。因为草酸会降低矿质元素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和钙离子形成草酸钙,最终导致肾结石。研究表明,大约......

    2023年10月21日 杂谈
  • 海蜇,又名海蜇,皮白,主要产于中国东南沿海。一般来说,海鲜批发和加工行业都需要冷藏。冷藏海蜇等海产品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腐烂,海产品在低温环境下可以延长保质期,然后冷冻海产品甚至可以保存一年......

    2023年10月21日 杂谈
  • 想必很多人在家也经常做肉末茄子,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不是很喜欢,大多原因就是茄子太吸油了,油乎乎的吃起来特别腻,很多时候还会发黑,更影响食欲。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道,家常版肉沫茄子,学会这几个......

    2023年10月21日 杂谈
  • 萨摩耶犬,别称萨摩耶,雪橇三傻之一,原产位于俄罗斯北极地区,冠有“微笑天使面孔,捣蛋魔鬼内心”之称,毛发以白色居多,部分带有浅棕色、奶酪色,因其雪白的肤色和高贵的气质而被广大粉丝所喜爱。......

    2023年10月21日 杂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901574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