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杂谈

西游记是哪个朝代的(西游记的故事为何几百年经久不衰)

於玲珑 2022-08-09 21:00:55 0

《西游记》是明代成书的,讲的是唐代的故事。当中唐僧俗姓陈,乳名江流儿,法名玄奘,号三藏,被李世民赐姓为唐,为如来佛第二弟子金蝉子投胎。玄奘取经故事是在唐朝发生的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

《西游记》“八十一难”故事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演进最后直至成熟的阶段,而且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之处。“八十一难”故事的演进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历史、社会、文化、民俗、民族心理、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一、故事本身的张力

玄奘取经故事是在唐朝发生的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这样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得以在近千年的中国文化长廊中经久不衰,并最终发展成一部文学巨著,必有其自身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玄奘自身来看。《大法师传》中有记载玄奘西行求法的目的是为了以问所惑,取经释疑。于是结侣陈表,在有诏不许的情况下,其他人都退缩了,只有法师一人顽强不屈,独自走上了西行之路。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玄奘并非西行求法的第一人,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佛教徒朱士行西行取经,但他只到了于阗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和田地区。

玄奘是诸多西行取经之人中的佼佼者,他不改初心,坚持西行,在经历诸多艰难险阻之后,终于求得真经,安全回国。这样的事件在当时的社会中本身就具有传奇色彩。

玄奘那种面对困难永不言弃、坚韧不拔的精神足以令人对玄奘产生敬佩之情。玄奘回国后,他的事迹震动朝野,影响极其深远这是玄奘西行取经故事得以流传的内在原因。

其次,得益于当时统治者对玄奘取经事件的大力宣传引导。虽然玄奘并非奉诏出行求法,但是他取经归来后受到唐太宗的大力赞扬。

唐太宗不仅钦赐弘福寺和弘法院供他翻译佛经,为翻译佛经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还要求玄奘讲西行途中的见闻著录成书,也就是后来的《大唐西域记》。

由皇帝亲自批阅,给予极高的评价,在国中大肆宣传玄奘西天取经的事迹。要求玄奘经常上表与太宗探讨佛学之事。

常言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统治者的重视和大力宣传使玄奘取经故事在当时盛行一世,为玄奘取经故事的流传和后世的改造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进而使后来人不断敷演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促进其走向神化的道路。

最后,玄奘在佛经翻译史上的卓越地位是其名垂千古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根据《法师传》卷十记载,在唐代佛经翻译史上成就最高的当属玄奘。玄奘一生共翻译佛经75部,1335卷占据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

玄奘所译佛经不仅数量繁多而且质量极高,玄奘精通佛教教义、梵语和汉语,译文讲求通俗易懂。季羡林先生在其《中印文化交流史》中指出:“以佛教文化为背景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无论是在佛教僧众中或在世俗大众中,无论是在当时或在后世,都具有普遍意义。”

基于这一优势,玄奘西行取经故事才较之同类史实更为世人所热衷,进而演化成妇孺皆知的西游作品,而佛教所涉各个领域也就成为西游题材传播的最早、最直接的阵地。玄奘开辟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一个的新时代。同时玄奘西行途中的见闻也为大唐了解研究西域各国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玄奘成为中印两国文化交流和建交的功臣之一。

二、“以奇为美”的文学审美观念

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主要有“壮美”和“优美”两种类型,然而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还有一种“非奇不传,以奇为美”的价值取向——奇美。

所谓奇美不仅包括“壮美”和“优美”的审美特征,还包含与众不同的内涵。它认为艺术价值在于表现人自由生命的存在。

为了满足人民的猎奇心理,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会将这些社会现象加以神化处理,以此来吸引更多的读者。

这种尚奇的文学创作手法在戏曲、诗歌等文学形式中普遍存在。如《聊斋志异》中的花妖狐媚形象的塑造一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二是为了满足知识分子对女子美色的欲望。

除此之外,古代宗教为了宣传教义满足信徒求佛保佑、降福免灾的愿望,相信鬼神精灵、地狱冥府确实存在经常将佛教教义与予以神化,也是这种情节审美观念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于是与此息息相关的各种怪异故事也就为许多人所喜闻乐道。另外在文学创作中,很多文本都属于单纯故事,作者的创作意图主要靠情节本身得以实现。

除故事情节外吸引读者别无手段,这也自然促使作者通过离奇的故事、曲折的情节、波澜的文笔、偶然的巧合等手段来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这种“以奇为美”的文学审美观念正是社会发展同时也是小说自身规律发展的必然结果。《西游记》“八十一难”故事正是以宗教故事为基础进行加工创作,以夸张的笔法和和奇幻的想象著称。

三、民俗风情与民间信仰的影响

民俗风情和民间信仰对于《西游记》“八十一难”故事的发展非常重要的。

钟敬文在《民俗学概论》中写道:“民俗的娱乐功能显而易见,人不可能日复一日、永无休止地劳作,必须在适当的时间进行适当的娱乐活动,休息体力,调节精神,享受劳动成果,进行求偶、社交等活动。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没有节日。游戏、文艺、体育的民俗,它们是人类生活的调节剂。”

《西游记》“八十一难”故事向读者描述了奇幻的世界,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这些奇幻的艺术形象都有民俗风情和民间信仰的影子。民俗学涉及的层面非常广泛,包括物质、精神和社会等方面。

“八十一难”故事涉及精神层面的民俗主要是诸神崇拜和神话传说故事。

从《法师传》开始,“八十一难”故事逐步走向神化的道路,这些神化创作并非作者凭空想象而来。众所周知,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这些神话人物形象必然有其现实的依据。

《取经诗话》中玄奘的守护神是毗罗天尊,玄奘遇到困难只要大喊一声“天王”就可以化险为夷。《唐三藏西天取经》《西游记杂剧》直至百回本《西游记》,玄奘西行取经的守护神逐渐演变成观音菩萨。

百回本《西游记》“八十一难”故事中的助力几乎全是神仙,出现最多的则是观音菩萨、四海龙王、土地公公等。这些神仙一般都具有长生不老的特点,这一创作主要源于古代人民对生命的敬畏之情,他们以一种精神寄托的形式存在。

通过塑造长生不老的神仙来寄托自己对生命的渴望,企图通过神灵的保佑来免除灾难和祸患或者实现自己的愿望。

古代统治者宣扬只有善良诚实的人才会得到神灵的庇佑,祈祷的愿望才能实现,这也是统治者统治民众的思想工具。

总而言之,“八十一难”故事从唐代的《大唐西域记》《法师传》到《取经诗话》到杂剧《西游记》最后直到明代中叶最终成书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经久不衰。

从这个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几条规律:一是人物形象的不断丰富;二是故事情节的不断完善;三是文学价值和影响领域不断扩大。

(0)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901574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