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杂谈

传国玉玺现在在哪里(下落成谜的传国玉玺有何来历)

逮痴凝 2022-08-12 15:00:47 0

史料上关于传国玉玺的确定的最后记载是,公元939年,后晋石敬瑭引契丹军包围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玉玺登玄武楼自焚,从此,传国玉玺就此失踪。如今传国玉玺成为了未解之谜,各方势力多次寻找无果。

东方人对玉那可是情有独钟,中华民族尤其认为玉乃吸取天地精华而成,儒家更是将玉和人的品德联系在一起,赋予美玉文化意义,曰“温润如玉”是也。

所以君子必佩美玉,且戴而不取,寓高洁吉祥之意。

玉虽宝贵,但也要分个高低不是,物以稀为贵,其中最为珍贵的当属“和氏璧”,这可是历代君王不惜花重金费人力做梦都想要得到的宝玉。

若问为何众君王对“和氏璧”如此看重,那可是因为“和氏璧”便是“传国玉玺”。

此时一定有人会问“和氏璧和传国玉玺有半毛钱关系?”,这就要从凤凰落地宝玉显出真身说起。

凤凰现身出宝玉

  • 玉有所托

凤凰,百鸟之王也,民间更有“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的传说。和氏璧也正是出于凤凰脚下一块看似普通的青石,当年若不是神兽凤凰指点迷津,恐怕就无人知晓世间竟有如此奇珍异宝了。这就不得不说卞和与凤凰的奇遇了。

卞和生于春秋时期,是个楚国人,家住荆山附近,一日卞和砍柴路经此山,瞧见一五彩凤凰挥舞展翅停落在山上,谁知仔细一看发现凤凰脚下居然踩着一块青绿岩石,他忽然想起传说所言“凤凰不落无宝地”,立即跑上山去。

奇中之奇的是,神鸟见卞和上前,也不惊叫,也不展翅驱赶,而是静静等卞和走近过来,正对着看了卞和一眼才离去。

卞和心知神鸟如此看他一定物有所托,更加确信这块石头一定不简单,便将青石取下山去。

  • 卞和断脚三献宝玉

卞和本是贫苦人家,想着既然老天让他得到如此宝物,便心生一计,准备献宝楚厉王,家人劝他万一并非宝玉,最后恐怕落个欺君之罪,一不小心就会人头点地。

但卞和不听,想着凤凰指引怎会出错,何况他一介草民哪里懂得玉石雕琢和保养的知识,加之倘若献宝成功讨了楚厉王的欢心,说不定还能谋个一官半职,改善一下家里伙食,不用再吃糠咽菜,父母也好过些。

于是,他跋山涉水辛苦乞求进了城,终于才得到机会拜见楚厉王。

他磕跪在地上,双手朝上举起宝玉,楚厉王随即命令玉匠前去验玉,玉匠拿起青石,上下左右前后看了一番,又用手磨了磨青石,摇摇头表情严肃,对楚厉王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石头。

楚厉王期待万分的心情骤然变成大失所望,以欺君之罪下令处罚卞和。

古时候刑法森严,卞和就这样被削去左脚。卞和心中只觉得愤愤不平有苦难言,同样又觉得这名玉匠真是有眼无珠不识好货。

可是卞和一根筋,一献宝玉不成,他就再去献第二回。不过楚厉王是不会再相信他了,只觉得他一派胡言。所以,卞和一直耐心等到楚武王即位,才敢再次献玉。

因为失去左脚,卞和只能杵着拐杖将青石献给楚武王,武王派人鉴别,查验后竟然也说是石头,楚武王一气之下下令又砍去卞和的右脚。

卞和这下可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没讨个一官半职,连自己双腿也没能保住。

众人都认为卞和从此就不会再给自己招惹祸端了,卞和也知道自己已无第三条腿再能失去,如果不能表明自己的决心,是无法打动楚王的,最后很可能连性命都不保。

他终于等到楚文王上位,卞和在荆山下抱玉痛哭,哭得眼泪干涸,甚至流出大片血泪,赤诚之心可以想见。

楚文王听后派人去问才得知前因后果,便命人剖开青石,果然显出一块宝玉,经良工雕琢成璧,后人称之“和氏璧”。

以上便是卞和断脚三献宝玉的故事,出自《韩非子·和氏篇》,让人不得不佩服卞和视死如归的勇气。

不过楚国也仅仅只是完成琢石为玉第一步而已,并未造出“传国玉玺”,甚至还将“和氏璧”给弄丢了,最后被落入赵王手中。

究竟是楚王“粗心大意”还是赵王“图谋不轨”且往下看。

和氏璧何以落入赵王手中

“和氏璧”就这样一直传到楚威王。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楚威王粗心丢玉,而是将宝玉赐给了自己的大功臣昭阳。

昭阳替楚灭越,立了大功,楚威王便将珍藏百年的“和氏璧”赐予昭阳。

昭阳高兴忘形,如《史记》所言昭阳“旋在水渊畔大宴宾客赏璧。”正是在“赏璧”过程中“和氏璧”便不翼而飞。

一直等到50年后赵国人缪贤逛集市,瞧见一形似“和氏璧”的宝玉,花五百金入了手。经专人鉴别果然是当年楚威王遗失的“和氏璧”,赵惠文王听言“和氏璧”现于赵国,于是占为己有,并昭示全国。

但赵国同样没有将“和氏璧”打造成“传国玉玺”,甚至还差一点儿白给了秦王。这就是著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

不过最后秦王统一六国,绕了一大圈“和氏璧”最后还是落入秦王手中。也正是多亏了秦始皇,“和氏璧”这才被雕刻成了传世玉玺,即“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的诞生及后续

  •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秦王统一中国以后,号称“始皇帝”,即后人嘴边的“秦始皇”。

“和氏璧”也自然归于秦始皇所有,得玉之后秦始皇旋即命宰相李斯以“和氏璧”为底造皇帝玉玺,并用篆书刻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李斯便找来居住咸阳的玉匠王孙寿精研细磨,将壁雕琢为玺。制成以后雕纹如龙凤鸟状,后代代相传,因此称之“传国玉玺”。

及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行至洞庭湘山,忽然掀起大风大浪,龙舟飘摇不定,快要翻入水中,秦始皇则将传国玉玺掷于湖中祀神镇浪。果真如定海神针平定风浪,但传国玉玺也如大海捞针无去踪影。

后又是八年时光,传国玉玺经一不知名的使者失而复得,重回秦始皇手里。

及至前207冬,沛公刘邦进军咸阳灭秦,传国玉玺便到了汉王刘邦手中,改成“汉传国玺。”

之后,历代君王便效仿刘邦,将传国玉玺视为兵家必争之物,以表明自己是“正宗皇帝”。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逼太后交出玉玺,太后不肯,怒将玉玺狠摔在地上,磕出一角,后由黄金补全,但终难天衣无缝,天下至宝从此留下瑕迹。

自此,传国玉玺便开启了“击鼓传花”模式。

按时间顺序为:东汉末汉少帝失传国玺,由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并在一宫女的朱红小匣内发现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并占为己有。

后袁术乘孙坚之妻归乡之际,派兵在半路截获玉玺,称帝。袁术死了以后,他的妻子为之服丧,玉玺又被他人抢走献给了曹操。

晋统一三国,玺归司马炎,再经由五胡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等君王手中。

唐朝传玉玺达二百七十余年至昭宗,后朱全忠于公元907年废去唐哀帝,夺走玉玺建立后梁。

十六年之后,李存勗灭了后梁,得传国玉玺并建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后唐废帝李从珂,与曹太后、刘皇后携传国玉玺登玄武楼。

石敬瑭攻陷洛阳城,李从珂无奈自杀,于是传国玉玺就此失踪,也成了千古疑案。

自秦始皇制玺至传国玉玺失踪前后共计1158年,历经20多个朝代约110位皇帝。至今也无人再找到传国玉玺。

  • 传国玉玺下落猜测

虽然传国玉玺至今下落不明,不过有关发现传国玉玺的传言却屡屡出现。比如北宋绍圣第三年,咸阳段义在河南乡挖地盖房之时,发现一枚玉印。经多名翰林学士研究后,怀疑是秦制传国玉玺,但也不知是真是假。

又如明弘治十三年,也有人说发现了传国玉玺。待至清初,也有人说宫中藏着一块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但孰真孰假亦未可知。

结语

这么看来仿佛人人都可以拿着一块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号称自己找到了传国玉玺,但是真正的传国玉玺究竟流落何方呢?

大概率还埋在地下,等着考古学家去挖掘探索了。或者也许有一天谁家后院挖出来也未可知。到时候人们才能一睹传国玉玺真容了吧。

(0)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901574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