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杂谈

草船借箭真实历史(三国演义里草船借箭是假的吗)

孝悠奕 2022-08-21 21:00:09 0

草船借箭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建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213年,曹操与孙权在安徽巢湖附近对垒。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曹操决定让军队坚守不出。

典故“草船借箭”是假的,但草船借箭这件事本身是真的。不要懵,且听我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典故“草船借箭”

首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典故“草船借箭”。

三国时期,曹操率80万大军攻吴,蜀国派出诸葛亮协助吴国大都督周瑜抵抗曹魏大军,周瑜此人嫉妒诸葛亮的才华,便找了个理由说军中缺箭,让诸葛亮想办法解决。

本想以此刁难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说只要三天就可以造出10万支箭,周围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都认为这不可能。

周瑜与诸葛亮立军令状

前两天诸葛亮什么也没干,周瑜和吴国上下都等着看诸葛亮笑话,到了第三天,一大早诸葛亮就拉上鲁肃说去取箭。

早晨的江上升起茫茫大雾,江面上出现几十艘战船,船上站满稻草装扮的士兵,对面的曹军看不清真相便一通乱射,于是船上插满了箭支,于是诸葛亮借由曹军的箭完成了任务。

作者一方面突出了主角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一方面贬低了周瑜的人品。

还原历史真相,史书中的“草船借箭”

这段“草船借箭”的典故出自《三国演义》,因为《三国演义》超强的传播性,很多人只知有《三国演义》而不知有《三国志》,甚至把演义当成真实的历史。

虽然《三国演义》确实很多描写来源于真实历史但毕竟不是史书,而是经历了一系列艺术加工而来,“草船借箭”就是作者罗冠中为了表现人物张力的艺术加工作品。

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无“草船借箭”的明确记载,只有一段简略描述疑是“草船借箭”的出处。

《三国志》记载: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从这段简单的记载只能知道曹军和孙权在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有过对峙,并不清楚这之间发生了什么。

后世著名史学家裴松之的注文《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中详细解读了这段历史。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率军攻打濡须被孙权打败,曹军坚守不出。孙权乘雾天乘轻船上前挑衅,曹军诸将想要还击,曹操说这是孙权的计谋,令军中戒严不得乱发弓弩,于是孙权只得撤退,曹操见孙权撤军秩序井然,军容整肃,于是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里可以看出孙权虽有“借箭”之意,曹操却无“借箭”之情,所以“草船借箭”并没有发生吗?

在另一本同样成书于三国时的史书《魏略》记载,孙权不是乘轻船,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弓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

这就和演义里“草船借箭”的描述一致了,除了主角不同。

《魏略》是三国时魏国郎中鱼豢私撰的,虽不是正史但内容文字是极好的,得到了后世史学家的肯定,可信度极高,而且后世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文也大多引用自《魏略》。

综合来看,“草船借箭”事件应该是三国时真实发生的历史,主角是孙权和曹操,《三国演义》进行了“张冠李戴”的艺术改编。

(1)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901574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